徐田芝
夏季天氣炎熱,出汗多,細菌容易繁殖。兒童皮膚嬌嫩,加以蚊蟲叮咬、生痱子等,抓破后,細菌易趁虛而入,引起化膿性感染,常見的是膿皰瘡。別看小小的膿皰瘡,治療不當,可波及全身,甚至引起敗血癥。有的還會禍及腎臟,引起急性腎炎。因此,當孩子患了膿皰瘡時,家長應提高警惕,切莫忽視。
膿皰瘡為什么會渦及腎臟?這是因為膿皰瘡的病源菌是β-溶血性鏈球菌,特別是膿皰瘡反復感染,遷延不愈時,β-溶血性病菌就成了抗原,使機體引起免疫反應而產生相應的抗體,使腎臟產生免疫性損傷,而急性腎炎則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腎臟疾病, 多數是由于感染了,β-溶血性鏈球菌后引起的免疫反應。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排泄器官,主要功能是通過徘尿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及酸堿的平衡與穩定。當人們患急性腎炎時,腎臟的去粗取精、調節代謝、平衡酸堿的作用就會失常,可發生一系列腎功能不全的癥狀,如浮腫、少尿及高血壓等,如處理不及時,就會因腎功能衰竭,發生尿中毒、酸中毒、高鉀血癥等危及生命。
夏季兒童得了膿皰瘡,常在1~3周后發生急性腎炎。因此,晚夏及早秋是急性腎炎的發病高峰季節,以3~7歲兒童發病率最高。膿皰瘡的預防在于夏季應注意皮膚的清潔衛生,避免溶血性鏈球菌的感染。一旦確定是鏈球菌感染,應及早注射青霉素7~10天,徹底清除病源菌,以減少抗原抗體反應。
急性腎炎無特效療法,一般可以自愈。治療的重點在于加強護理。人們常把忌鹽當作控制腎炎病情發展及防止復發的主要措施。其實,對患兒長期盲目地控制食鹽,對正處于生長發育旺盛期的兒童來說,是非常不利的,也是極不科學的。
食鹽即是氯化鈉。在人體中,氯化鈉與蛋白質協同起著維持體內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的重要作用,氯化鈉還與人體肌肉的活動及神經的興奮性有關,氯也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此外,膳食中的食鹽更有調味作用,可以增進食欲。因此。食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食物,對生長旺盛期的兒童來講更是如此,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食鹽,其需要量是:新生兒每天0.25克,6個月的小嬰兒為0.5克6個月~1歲嬰兒1克,1~3歲幼兒1~2克,3歲以上兒童2~3克或稍高。有的家長以為腎炎頑固,害怕遷延、復發,常對腎炎患兒盲目地長時間忌鹽,結果往往事與愿違,輕則影響患兒食欲,導致營養素攝入不足,造成營養不良,甚至引起機體代謝失調、消化紊亂。
那么,患急性腎炎時,食鹽應該如何供給呢?確的方法是,當腎炎急性期,出現浮腫、少尿及高血壓吋,應適當限制食鹽,可以供給高糖、低鹽、低蛋白質的飲食,禁食含鹽量高的咸菜、榨菜、黃醬、甜面醬等食物,每天供給食鹽1~2克(醬油按5毫升含食鹽1克計算)。可暫時給無鹽、高糖的飲食,這時對含鈉較高的食物,如油餅,豆腐干、堿制的饅頭、胡蘿卜、芹菜也應限制,一般3~5天。當利尿開始,血壓正常,即可從低鹽過渡到正常飲食,不必再忌鹽及控制蛋白質。
為了防止急性腎炎患兒發生嚴重的并發癥及復發,家庭護理的重點,除了注意上述的飲食外,還應密切注意孩子的休息。起病初期急性期間應臥床休息,直至利尿開始。此則還要正確記錄孩子每天排出的尿最及總的進食,進水量,掌握出入最的平衡;每天測墩血壓1~2次并密切觀察孩子呼吸及脈搏,遇有異常情況應及時與醫護人員聯系,以便采取措施,防止并控制發生嚴重的合并癥。當肉眼見到血尿消失、浮腫消退、血壓平穩,患兒無不適的感覺吋,方可起床,在室內輕微活動。2個月后若無臨床癥狀,尿常規檢查及血沉正常,才可恢復上學,開始半天,但不得參加劇烈的課外活動。
如果尿蛋白持續出現,顯微鏡檢查仍有紅細胞,就仍應避免劇烈活動,每半年至一年檢查一次腎功能,避免傷風感冒,防止皮膚感染,以免引起復發:另外,不要隨便使用對腎臟有毒性的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以免損害腎臟功能。
總之,急性腎炎雖然病程較長,但只要護理得當,注意休息,一般急性期癥狀在2周左在即可消失,顯微鏡檢查出血尿和蛋白尿可持續數周或數月,但90%以上的病兒,各項化驗檢查(包括尿常規、尿沉渣計數、血沉等)于6個月內均可恢復正常,達到臨床治愈。少數病例顯微鏡血尿及尿沉渣計數增高可延長至一年或更久,但最終仍能恢復正常。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發膠,只要處理及時,急性腎炎死于合并癥的已極少:順利的,在病程3個月后就不會再出現癥狀反復,偶而因感染另一型鏈球菌可引起第二次急性腎炎,但這并非復發; 至于發展為慢性腎炎或慢性腎功能不全的更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