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鈞 馬 玲
精神因素對維持皮膚的健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法國神經學家查理士·弗瑞很早就發現,當人的情緒激動時,皮膚電阻就會降低。美國心理學家魏赫斯樓進一步研究證實,人體皮膚電的變化強度與情緒激動的程度有關。因此,精神因素和皮膚功能存在著密切關系是可以肯定的。
臨床實踐證實,精神因素常可直接或間接誘發皮膚病。例如神經性皮炎,顧名思義與神經系統機能紊亂有關,常常在情緒緊張、工作過勞、不幸遭遇、生活環境突然變化、巨大自然災害、戰爭爆發等情況下發生或加重。因此,患者常伴有神經衰弱、失眠和更年期癥狀。有的人幾乎對各種有效藥物都失去信心,認為誰也治不好自己的病。但采取針對神經活動的一些措施或藥物,卻可收到一定療效。醫學上認為斑禿的發病與高級神經活動障礙有關,常因極其悲痛的精神創傷或過度的精神緊張,引起血管運動中樞機能紊亂,交感及副吏感神經失調,以致毛細血管持久性收縮,毛發乳頭供血障礙,毛發營養不良及生長受到抑制所造成。精神緊張,焦慮不安,過度憂傷等也是引起皮膚搔癢的原因之一,個別病人甚至在聽到別人談論搔癢或暗示有癢感時,他也會出現皮膚搔癢。
憂郁的心理因素在過敏反應的發病上頗具戲劇性。一位十八歲的姑娘,聽到父親意外死訊后不到十五分仲,便起了一身蕁麻疹。后來證實消息是誤傳,便破涕為笑,蕁麻疹也不醫而愈。另一位姑娘對玫瑰花過敏,一天在朋友家看到一束塑料的玫瑰花后,全身立即出現了蕁麻疹。類似的病例國外也有報道。經研究證實,蕁麻疹的發病除過敏原外,在情緒波動時,可使膽堿能神經末稍釋放乙酰膽堿,而乙酰膽堿可直接作用于皮膚血管而致血管擴張,并由于細胞所釋放的組織胺,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而誘發致病。中醫也認為,該病可固情志不遂,肝郁不舒,氣郁化火,灼傷陰血所致。因此,醫學家們使把蕁麻疹稱為“緊張性皮膚病”。國外學者認為,蕁麻疹等皮膚病的人格特征是:渴望得到情感,常有罪惡感或自我懲罰傾向。另外一個與精神固素有關的皮膚病是銀屑病(牛皮癬)。據資料,上海曾對該市1338例銀屑病患者作過病因學調查,占病因首位者為精神因素,包括家庭糾紛,經濟困難,工作緊張繁忙,精神刺激等等,其中有位婦女因事外出,把駭子交給保姆看管,當她回家時,孩子因急病死亡,第二天她的大部分皮膚竟發生了銀屑病。痤瘡的病因眾所周知與皮脂分泌有關,但痤瘡的發病與情緒有關卻鮮為人知。美國心理學家霍華德,休斯提出了一種不用任何藥物治療痤瘡的心理療法。機理在于,痤瘡的發生是由于精神緊張使人體分泌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的大量分泌又促使性激素的增加,最終導致了痤瘡的發生。而這種,心理療法,旨在培養一個樂觀、輕松的情緒,用生物反饋的原理,來松弛緊張、憂郁的心理狀態,從而打斷腎上腺素分泌的一系列連鎖式的反應。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人的精神狀態好壞與皮膚健美休戚相關,情緒不僅影響到神經——體液——內分泌系統,而且也影響到包括皮膚在內的整個機體。如不注意精神養生,情緒不穩定,恐懼、焦慮、易怒,會使神經體液調節發生紊亂,交感神經興奮,小血管收縮,皮膚溫度下降,面色蒼白。如果精神長期處在壓抑之中,心肺功能受到影響,血液循環不暢,皮膚得不到充分的血液供應,細胞更新變慢,容易加速皮膚老化。因此,精神因素對維持皮膚健美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那么,精神因素與皮膚機能之間究竟存在著什么樣的內在聯系呢?有一種皮“心”同源學說,即皮膚和心理問出一無。心理就是精神活動,它是以神經系統為物質基礎的。從神經演化和胚胎發育的角度看,神經系統和皮膚是共同起源于外胚層的,兩者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一平方厘米的皮膚里就有一千米長的神經纖維,使皮膚成為感覺靈敏的感受器。一個有趣的問題是,戀愛中的女性看起來都很美。這是洋溢在臉上的幸福與快樂,和全身心的愉悅融合在一起而產生的美感。實際上是在神經系統的作用下激素分泌活躍,促進了皮膚的新陳代謝,從而增加了關麗的姿容。皮膚的色素細胞是神經脊細胞衍化而來的,皮膚里的小血管和淋巴管也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進行舒張和收縮的。總之,皮膚和神經同宗同源,聯系非常緊密。皮膚猶如一面鏡子,它把大腦中的許多心理活動反映出來,也能把它感受到的各種刺激輸入大腦,對心理活動產生影響。因而,精神因素在某些皮膚病的發生、惡化、復發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大量,臨床事實告訴我們,皮膚病患者若能精神,喻快,積極樂觀,正確對待疾病,同時又能配合醫生治療,皮膚病就易治愈。相反,精神創傷則誘發許多皮膚病或使已經治愈的皮膚病再次發生。怎樣發揮精神因素的優勢呢?一句話,就是長期保持輕松愉快的心理和樂觀的情緒。實踐表明,樂觀和輕松愉快有利于保護腦的功能,促進對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調節。是預防皮膚病的重要措施。在治療中,除采用相應的藥物外,配合心理治療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當然,平時注意調理情緒,長期保持心情舒暢,讓笑聲充滿你的日常生活,就能使自己容光煥發,推遲皮膚的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