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婭
臍眼,是胎兒出生后臍帶脫落結疤形成的凹陷。每個人都有一個臍眼。自古以來,便有醫家利用臍眼作為給藥途徑來治療疾病。
相傳明代名醫孫思邈,曾用中藥甘遂敷臍治療臌脹,救活了一位垂死的病人。世界上第一部有關法醫的著作——我國宋代的《洗冤錄》,也有用灸臍法搶救縊死者的記載。到清代,有個名叫吳師機的醫生對敷臍這種方簡效捷的治病方法進行了搜集和整理,使之系統化,從而使敷臍療法成為中醫臨床上一種獨特的給藥方式。
中醫學稱臍為“神闕”穴,是經絡樞紐,經氣匯聚之海,內聯十二經脈、五臟六腑、四肢百骸。藥物敷臍,有復元回陰,開竅固氣之功,并能疏通閉塞之經脈,鼓動氣血之流暢。現代研究揭示,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的最后閉合處。同全身皮膚結構比較,其表皮角質層最薄,且臍周圍血管神經豐富,敏感性強,滲透性好,對藥物吸收快、散播快,反應快,藥物能迅速通過臍下粘膜進入體液和血液循環,達到比較快速的治療效果。
敷臍療法能夠輔助治療危重病癥。例如:各種急性感染高熱,用黃連粉、牛黃粉調濕敷臍,有較好的退熱效果。冠心病心絞痛者,用檀香、細辛研粉調酒敷臍,可緩解疼痛。肝硬化腹水,用皮硝、肉桂粉敷臍能利于腹水消退。小兒暢麻痹,以丁香、木香、麝香等研末敷臍,可很快腸鳴排氣,大便通下而使腹痛消失。急性尿潴留,用大蒜一枚、山梔七枚,鹽花少許一起搗爛,用消毒紗布包一層貼于臍上,能使病人小便暢通。昏迷暈厥,一時無藥,可用蔥白一斤,搗碎后炒溫敷臍,可獲良效。
敷臍療法還能治療一些慢性病。例如,失眠者用珍珠粉、丹參粉,硫磺等量混合敷臍;消化不良腹脹者,用砂仁,枳實等量研末敷臍;復發性口腔潰瘍用細辛研末水調敷臍;陽痿、痛經可用中成藥“暖臍膏”貼臍,盜汗者用五倍子粉調濕敷臍,膽囊炎可用乳香、沒藥敷臍,都有一定的療效。
敷臍的方法一般是將藥物制成粉劑,敷滿臍孔,用膠布固封,適當加入一些水及芳香、穿遺性強的藥物如冰、醋、酒等,可促進吸收。根據神闕穴位的特性,急救時應在敷藥上加熱,慢性病用藥期間每晚用熱水袋于臍部熱敷約半小時,溫度以舒適為度,這樣可使局部毛細血管擴張,以促進藥物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