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皆成
《成功來自勤奮的實踐》一書與讀者見面了。這本書收入了蔡寧林同志在國家物資部、國家計委和福建省政府工作期間對我國物資、投資和改革開放進行探索的文章共七十篇。這本書與作者一九八九年發表的《希望來自大膽的探索》一書相比,不僅系統地反映了對改革開放的基本構思,是一本改革與開放的“吶喊”,而且集中總結了近幾年來物資和投資工作的實踐經驗,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回答了許多實際問題。
這本書在方法論上最主要的特點,是在勤奮的實踐中大膽地探索理論。作為一個既在地方政府又在中央部門較長時間擔任過省部級領導職務的同志,作者并不滿足于實踐經驗的積累,還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注重理論研究,一面把豐富多彩的實踐升華為切合實際的理論認識,一面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正是采用這種研究方法,使作者的許多理論觀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親切感。
這本書的研究對象十分廣泛,既有基礎理論的研究,也有實踐經驗的總結:既有現代化發展課題的研究,也有改革開放問題的探索;既有宏觀經濟運行中機制、體制與規律問題的研究,也有微觀經濟活動中難點與熱點問題的思考;既注重對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也注意國外先進管理經驗的借鑒;既有經濟工作方面的探索,也有黨的建設、法制建設、廉政勤政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論述;既有對一些戰略性問題指導性的闡述,也有對某些敏感問題品評性的雜文。但是,這本書的重點研究對象是物資、投資工作。之所以這樣,決不僅僅是因為作者在物資、投資戰線擔任過領導工作,有一般理論工作者和經濟工作者難以具備的現實條件,更重要的是作者注重在勤奮中進行大膽的理論探索。作者在許多論述中比較透徹地證明了物資、投資工作的重要性,強調物資、投資工作既是關系中國經濟發展實力與活力的重要問題,也是中國經濟改革的關鍵環節。因為當今中國乃至許多國家遇到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都與物資、投資工作密切相關。如計劃與市場問題,經濟效益問題,發展速度問題,產業結構優化問題,基礎設施與綜合國力問題,價格改革問題,資源配置與合理布局問題,宏觀調控與發展后勁問題,吸引外資的投資環境問題,企業改革、開放與增強活力,提高效率問題等。正因為如此,作者緊緊抓住物資、投資工作進行艱苦的探索,不僅有助于開拓深化經濟發展和經濟改革中多方面、多層次問題的理論研究,而且有利于實踐中帶動搞好方方面面的經濟工作。
這本書面對我國經濟改革遇到新形勢、新情況和新問題,提出了許多新觀點、新見解和新思路,特別是對物資、投資和改革開放提出的一些政策策略和亟需研究的理論課題,是富有針對性、現實性、超前性和創造性的。如關于對流通重要性的認識問題,作者并不是停留在生產決定流通、流通反作用于生產的一般性議論上,而是根據自己的實踐經驗,從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和經濟發展的角度闡明的。早在一九八四年就指出,物資平衡是國民經濟四大平衡的一個核心問題,物資工作搞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一九八八年又提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經濟能否搞上去,直接取決于物資工作抓得好不好,物資流通搞得活不活。又如關于對物資體制的改革問題,作者的探索并不囿于歷史描述與現狀及前景的概括、起點模式界定與目標模式選擇上,而把重點放在過渡模式上,即從現狀向目標轉變的具體途徑和可行政策上。作者對此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結合國民經濟形勢和物資工作形勢提出一系列具體政策意見。像市場疲軟、精神不能疲軟;要綜合運用經濟杠桿管理經濟,注意發揮財政補貼、利率、稅率、匯率和價格等作用來提高物資、投資的使用效益;作為一個省市長要取得工作的主動權,必須注意抓好“三通”:交通設施、資金融通與物資流通;適應計劃分配物資逐步減少的形勢,要善于變壓力為動力,變潛力為活力,變能力為實力;為了使物資工作更好地為生產建設服務,既要使服務向多功能、全方位、高檔次方向發展,又要使物資戰線的干部爭當開明、高明、精明的“三明”干部,學會做能干、能說、能寫、能算的“四能”人才;既要搞好符合國際慣例的優質服務,又要善于靈活經營,敢于嚴格管理;要加強流通的理論研究、輿論導向與物資流通的行業管理;在深化改革中要強化開放意識、放開意識、進取意識、抓實意識、風險意識、效益意識;要抓好沿海與內地優勢互補、利益均沾的雙向聯合,開展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跨等級的橫向與縱向相結合的廣泛協作;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兩種資金,發揮物資流通部門的綜合優勢等。再如關于對投資規模合理、投資結構調整、投資效益提高以及外資的引進與利用等問題的研究,作者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提出了一系列見解和建議。像開展競爭不能助長相互割據與重復建設;控制投資規模的一個重點是狠剎樓堂館所建設,加強項目審批的統一與集中;調整投資結構和打破投資、物資分配的基數法、水平法,是事關經濟結構調整中長期利益的根本保證,必須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地區經濟合理分工和規模經濟要求抓實抓好;提高投資效益的當務之急是縮短建設周期,集中力量打好殲滅戰,并要從項目的勘探設計及可行性研究抓起,提高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與準確性。切實抓好項目建設的前評估工作,同時抓好項目效益的后評價工作,有力制止建設項目浪費特別是“重點項目重點浪費”的現象;要注重基本經濟理論在投資實踐中的應用,以及多因素變化對建設項目經濟效益的影響;利用外資發展各種形式的“三資”企業,吸收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功的管理經驗和優秀的文化成果,“以天下之長補我之短,借全球之力助我所為”,借助外力,充實國力,加強實力,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加充分顯示出來。還有如對正確處理治理整頓、深化改革、發展經濟三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微觀效益與宏觀效益、當前效益與長遠效益的關系等問題,都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許多很有見解的觀點和對策。此外,對在新形勢下改進思維方法、領導作風和工作方法以及培養優秀企業家隊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也進行了深入的分析闡述。這些見解和政策性建議,在今天乃至今后一個時期,不僅對理論工作者的研究是十分有用的,在實際工作看來也是審時度勢、切中時弊、不失時機、可行有效的。這說明作者在研究問題時所持的嚴謹態度和創新精神。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這本書盡管理論性、應用性很強,但與一般的經濟理論書籍相比,在文章形式上,既有較系統的專篇論述,又有為報刊撰寫的社論、短評、什文;在敘述方式上,不僅不沉悶、晦澀、呆板、單調、乏味,而是語言生動,詞匯豐富,旁證博引,論古評今,觀點新穎,立論嚴謹,文字流暢,文采兼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思辨性與可讀性。這一點也許正是作者在勤奮的實踐中獲得成功的一個真實寫照。
我們今天正在進行的改革開放,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我們還缺乏經驗。這項事業在戰略戰術上要盡量防止大的失誤,但卻難以避免不犯一些錯誤,理論研究或實踐探索也不可能一開始就十分成熟和完善,不能一錘定音,一成不變。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中面臨的大量新問題、新矛盾,都需要用深化改革的精神來解決。實踐在前進,改革在深入,理論在發展,這本書中的許多觀點,都是針對一九八一年至一九九一年這一段時間的實踐提出來的,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或完美無缺。至于這本書的觀點究竟如何,只能讓讀者來評判,讓將來的實踐來檢驗。不過,對于所有的人和事來說,有一條是可以肯定的,這就是希望來自大膽的探索,成功來自勤奮的實踐!
(《成功來自勤奮的實踐》,蔡寧林著,將由中國物資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