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濟平
上海古籍出版社新出版的《藏書紀事詩》附有近代著名目錄版本學者王大隆的批注,根據有關資料和近來的研究成果對原書作了重要的補充和修正。在那些補正中有一條是應該特別注意的,這就是“岳珂”一則后引用《中國版刻圖錄》的考證,說明岳珂不是歷來傳說的刻九經三傳的“相臺岳氏”。
長期以來人們以為《相臺書塾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一書是岳珂所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介紹說:“宋時九經刊板,以建安余氏、興國于氏二本為善,廖剛又厘訂重刻,當時稱為精審。珂復取廖本九經,增以公谷二傳及春秋年表、春秋名號歸一圖二書校刊于相臺書塾。”這幾句話中有明顯的時間錯誤。
第一,在建安余氏之后重刻九經的不可能是廖剛。廖剛卒于紹興十三年,而建安于仁仲刻經書是在南宋紹熙年間,當時廖剛已故去四十多年,來不及看到,更來不及翻版。
第二,在廖氏之后刻九經三傳的“相臺岳氏”不可能是岳珂。歷來的記載說明,宋代刻九經的廖氏是南宋末年賈似道的門客廖瑩中,這件事宋末周密在《志雅堂雜鈔》和《癸辛雜識》中有詳細的敘述。廖瑩中從景定元年(一二六○)開始刻書,先刻謊報軍功、為賈似道歌功頌德的《福華編》,以后才著手重刻九經,估計事后至多再過十來年宋代就滅亡了——宋代滅亡于一二七九年。岳珂生于淳熙十年(《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作者知道這一點),到廖瑩中刻九經時,他要是還活著,該有八十多歲了。等到他看到廖瑩中所刻的九經不大滿意,根據各種本子重新校刊九經三傳,時間要到元代了。看來他至少要活一百多歲,才有可能寫出《沿革例》來。無須知道岳珂的確切卒年,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是不可想象的。
《四庫全書》中有岳珂的許多著述,都出現在廖瑩中活動時期之前幾十年。大概《提要》的作者已經感覺到岳珂是廖瑩中的前輩,不可能去翻刻廖瑩中的書,可是又認定刻九經三傳的“相臺岳氏”就是岳珂,所以不得不把刻九經的廖氏提前為岳珂的前輩廖剛。想不到顧此失彼,這樣一挪動廖氏又變成了余仁仲的前輩,來不及翻印余仁仲的書了。這些明顯的年代錯誤說明“相臺岳氏”不是宋代人岳珂,而是元代人。
這個錯誤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得到糾正,岳珂寫作《沿革例》的說法深入人心。相臺岳氏所刻的經書一直被作為宋岳珂刻本,清代從朝廷到地方一再重刻所謂仿宋相臺五經。甚至在《中國版刻圖錄》引張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