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萬軍
珍珍原是個天真活潑的孩子,她的表姐與她朝夕相伴。但自從表姐跟隨父母去外地以后,她便一反常態,不愿與鄰居小朋友玩耍嬉戲,獨自在家中呆坐,變得沉默寡言、郁郁寡歡了。為此,她父母帶她來到我的心理咨詢門診室,問我究竟是怎么回事。
詢問了珍珍的病史和家族史以后,我又詳細地為其作了體格和心理檢查,發現珍珍的母親性格也較內向,珍珍自己除了表情淡漠,不愿與人說話外,并無其他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異常,因此,我斷定珍珍惠的是小兒抑郁癥這一心理障礙的先兆。
我告訴珍珍父母,要向珍珍做一些解釋、說服、勸慰工作,有意識地給她灌輸一些美好動聽的信息,改善其抑郁的心情;不要讓她獨居一室,讓她親近的人陪伴她;注意她的飲食,以保證營養需要;睡眠欠佳的話,也要幫其及時糾正。另外,還要注意她的言行,以防走失等意外。這樣做不久,珍珍的心情又恢復到原來天真活潑的原狀。
珍珍的心理障礙消除了。從珍珍的這一教訓中我們能夠想到什么呢?
醫學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性格主要是通過不斷的生活實踐,在外界環境和心理活動的相互作用之下逐步形成和培養起來的。這里所說的外界環境首先就是家庭。家庭是人類生活實踐不可少的場所,又是社會各種道德觀念的集散地。家庭環境如何,對一個人性格的形成和培養關系頗大,而性格又左右著心理活動,這樣,家庭與心理障礙的關系也就由性格媒介把它們聯在一起了。如果說,家庭環境不利于一種良好性格的形成,那么,家庭很有可能成為發生心理障礙的孽生地。
珍珍這一病例是個很好的教訓。家庭重大事故,尤其是素人的生離死別,容易使家屬產生悲傷情緒,以至出現抑郁癥的先兆。珍珍一反先前“天真活潑”的常態,正是因為她與朝夕相伴的表姐分離后傷情傷感,而沒有給予及時疏導的緣故。
同樣,家庭教育方式對被教育者性格形成也十分重要,大人動輒打罵孩子,使孩子總感到家庭沒有溫暖,缺少慈愛,會使他們養成孤獨、抑郁和執拗的性格。他們的行動往往是暴躁、缺乏理智的,甚至冷酷、殘忍,隨時都想發泄自己內心的憤恨與不滿,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對孩子過分溺愛,視作掌上明珠,則會使其固執、任性、缺乏獨立性。這樣,一旦遇到不良的精神刺激,心理活動也就容易偏離常態。家庭望子成龍,期望過高,不考慮孩子的實際素質、能力、接受程度,不適當地要求他門門功課考IOO分,孩子因無法實現而只能望而生畏,由此也便漸漸產生“反正沒辦法”的自卑自棄心理,原有正常心理在無形中被扭曲。
父母離婚或者喪夫,處于這種家庭的人,往往有自悲心理,他們大多心情孤僻,不善交際,或者做事任性,稍遇不順心的事,就一觸即發,無名火三丈,養成一種神經質,對精神刺激缺乏抵抗力。
家庭關系不和,父母雙方一見面就吹胡子瞪眼、拍桌摔凳、罵爹罵娘,破壞了家庭穩定、親切的環境,給第三者,特別是小兒的精神壓力是可想而知的,這樣,勢必造成他們整日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同時也易養成他們愛生氣的脾氣,動不動就牢騷滿腹,以發泄內心的抑郁。這種人對外來精神刺激的內在精神防線是很脆弱的,很難經得住外來的精神刺激。
家庭主要成員的素質對小兒性格形成也有很大影響,他們如果有良好性格,小兒潛移默化也會有良好性格,如父母豪爽活潑、堅毅果斷、熱情開朗、認真負責,其子女多半也活潑豪爽、果斷堅毅、開朗熱情、負責認真,反之亦然。良好性格可有效地抵御不良精神刺激,避免心理障礙的發生發展。
家庭對一個人心理的影響就是這樣的明顯。處在健康、科學、文明家庭環境中的人,其心理也必然是健康和高尚的。反之,處在落后、愚昧、破碎家庭環境中的人,其心理多半也是愚昧、玻碎和扭曲的。這樣,用“家庭塑造人”來概括家庭對一個人,特別是兒童少年心理的影響,看來是適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