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成
人畜共患病又稱自然疫源性疾病,屬于傳染病范疇。世界衛生組織和糧農組織聯合組成的人畜共患病專家委員會認為;“人畜共患病是指那些在人類和脊椎動物之間自然傳播的疾病和感染。”全世界人畜共患病約有250種,且新的病種仍在不斷被發現。我國傳染病防治法中的35個法定傳染病,有1/3是人畜共患病。家畜、家禽設各種野生脊椎動物是本病的傳染源或儲存宿主。本病可通過空氣、食物、蟲媒、土壤及密切接觸等多種途徑傳播。各年齡組的人群普遍易感。
鼠疫是野鼠和其它脊椎動物的傳染病,可經鼠蚤傳染給人。鼠疫的傳染性強,病死率高,是人類歷史上一大瘟疫,如1347~1351年的一次鼠疫大流行,橫掃了歐亞兩洲和北非各國。全世界共死亡7500萬人。直到本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該病的流行才有所緩解。80年代以來,鼠疫在世界范圍內又有抬頭的趨勢。我國解放后由于采取有效的防疫措施,至1955年鼠疫已基本控制。這一成果保持了30年之久。70年代以后的十幾年,國內人間鼠疫每年僅10例左右。但1985年至1990年由于鼠間鼠疫的活躍,導致人間鼠疫亦有所回升。這5年間共發生人間鼠疫1 08例,僅1990年就有病例75人,是1955年以來發病數最多的1年。為此,衛生部召開了全國鼠防工作會議,提出了切實的防治對策。
由于養狗風盛行,狂犬病死灰復燃。據統計,1988年全國被動物咬傷者達300萬人。1988~1989年全國登記的狂犬病病例有9994例,僅存活7人!全世界有87個國家流行狂犬病,99%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每年死于狂犬病者有2~5萬人。近年來,狂犬病的流行過程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一是傳染源多樣化,除狗外,貓、豬、牛、家鼠、狐貍、狼、黃鼯咬傷人后而發病者時有發生;二是有完全健康的家犬咬傷主人而致發病死亡的病例;三是由角膜移植,犬舔肛門、殺剝狗皮等多種傳播途徑而導致發病、死亡。
近兩年來,流行性出血熱的發病率又有新的回升。1990年全年發病37649例,比1989年上升26.8%,死亡病例上升25.04%,疫情遍布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094個縣。本病是由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和儲存宿主的急性傳染病。國內外對本病的研究頗為重視,70年代以來在病原學、血清學、流行病學及免疫機制、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進展。1981年我國分離出流行性出血熱病毒,建立了動物實驗模型,研制出單克隆抗體。臨床治療也大為改觀,抗病毒藥、免疫療法、中西醫結合治療已取得肯定的療效。
人們對弓形體還比較陌生,它是一種寄生性原蟲,其滋養體外形如弓,故名。弓形體可在人及百余種動物體內寄生。人可通過飲食或輸血感染。感染弓形體的孕婦可致流產、早產、死胎或各種畸胎。弓形體與風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都是致畸的重要病原體。過去認為本病在我國罕見,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有關專家用血清學中的間接血凝試驗檢測,發現16個省、市、自治區人群中弓形體感染率是5.84%。另外的一些調查研究初步表明,弓形體致畸在我國劣生的病因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普及弓形體病防治知識,提高診斷水平,對新婚、育齡及妊娠婦女開展常規弓形體檢測等措施,已成為保證優生優育、增強人口素質的當務之急。
感染性腹瀉是常見病,我國每年約有8億多人次發病,其中屬于人畜共患病的病例也不少,如隱孢子蟲病所致的腹瀉。隱孢子蟲與弓形體、瘧原蟲同屬孢子蟲綱,是一種腸道寄生性原蟲。1970年美國報道了第1例人間病例。80年代以來已有26個國家發現流行。現已公認,隱孢子蟲腹瀉是全球感染性腹瀉的6大病因之一(其余是痢疾桿菌、沙門氏菌屬、大腸桿菌、霍亂弧菌和輪狀病毒)。1987年我國在華東地區腹瀉病人中發現了隱孢子蟲。1990年,河南省衛生防疫站收集開封市嬰幼兒腹瀉糞便483份,發現隱孢子蟲卵囊陰性12例,感染率為2.48%。對隱孢子蟲易感的動物很多,包括牛、豬、狗、羊、貓、家禽、鳥類、鼠類等,尤其是幼小動物。美國67%以上的奶牛場有隱孢子蟲感染的奶牛。人類多以糞——口途徑受感染,發病以嬰幼兒多見,腹瀉為稀水便,有粘液無膿血。糞便中鏡檢找到隱孢子蟲卵囊可確診。抗生素治療多無效,國內報告口服大蒜素療效肯定。
另外,被稱為現代文明病的“電冰箱腸炎”的致病菌——耶爾森氏菌,以及1978年在安徽蕪湖市從兩例腹瀉病人中首次分離出空腸彎曲菌,都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體,而且是70年代以來陸續發現的新病種。
綜上所述,人畜共患病病種繁多,傳播途徑復雜,對人類的危害不可低估。應當加強對人畜共患病的流行規律、發病機制、診斷防治的研究,并將其擺到傳染病防治的重要位置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