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潛剛
一、酒史探索
酒,出現于中國社會歷史已久。據《廿四史演義》記載:“古有杜康,造醴酪之酒,飲之不能醉人。至是帝女儀狄作酒進于禹……”《世本》上有“儀狄始作醪酒”。《說文》上則說:“……少康造酒,即杜康也。”因此后人編《中國歷史大事年表》就跟著說:“傳少康發(fā)明釀酒,習俗杜康造酒,杜康即少康也。”
其實,酒不是禹時才有。相傳“堯飲千鐘,舜飲百瓜”,這說明禹以前早就有酒了。
宋代著有《本草衍義》的寇宗爽說:“《本草》(指<神農本草經>)已著酒名,《素問》(指<黃帝素問>)亦有酒漿,則自黃帝始,非儀狄也。”
酒至明代李時珍編《本草綱目》時除米酒燒酒外,還有69種藥物酒。到目前為止,酒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不勝枚舉了。
二、論酒的功罪
社會上自從發(fā)明了酒,它不但使人們生活中增添了神經性刺激(興奮),且使人類歷史上發(fā)生了魔術性的變化。用一分為二的科學分析法,酒對人類既有功(益)的一面,也有它罪(害)的一面。茲分述如下:
1、酒之功
《本草綱目》對酒的記載很詳,約言之分米酒與燒酒兩種:
米酒:有“行藥勢,殺百邪惡毒氣,通血脈,厚腸胃,潤皮膚,散濕氣。消愁發(fā)怒,宣言暢意,養(yǎng)睥氣,扶肝,除風下氣。解馬肉、桐油毒。
李自珍說:“酒,天之美祿也,面曲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御寒,消愁遣興……。”
燒酒:(火酒、阿拉吉酒)元時始有。有“消冷積寒氣,燥濕痰,開郁結,止水泄,治霍亂、瘧疾、噎膈、心腹冷痛、陰毒欲死,殺蟲辟瘴……。”
2、酒之罪
酒與煙一樣有成癮性。
米酒;據唐代孟詵的《食療本草》說:“久飲傷神損壽,軟筋骨,動氣痢,醉臥當風則成癜風,醉浴冷水成痛痹,服丹沙人飲之頭痛吐熱。”
李時珍說:“……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若夫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喪邦亡家而殞軀命,其害可勝言哉!”最后他還赫然指出:“過飲不節(jié),殺人頃刻。”
歷史上因酗酒而患病早喪者不乏其例:唐詩人白居易嗜酒,40歲就“酒病沉四肢”,詩作日趨減少。清代曹雪芹嗜酒早逝,終年才40歲。這是因酒造成中國文學界的莫大損失。
飲酒不但害及自身,且禍貽兒孫。
據統計:我國低能兒中父母嗜酒者占50%以上。
據美國調查結論: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食道癌、咽道癌、喉癌,還導致肝、脾、腎等病變和心肌血管系統病變。
1988年,我國因心血管病死亡者中長期大量飲酒者占81%。
三、初步結論
酒的功罪既如上述,則其對人類的禍福損益亦可思過半矣。我嘗讀史至“帝女儀狄作酒進于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日:‘后世必有以酒亡國者”。他是中國史上評酒的第一個人,也是立志戒絕旨酒遠女色的第一個人,這種高尚品德,永遠是后人的榜樣。后來周公作《酒誥》,列舉酒的禍害,并指出:“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的警告。統觀史實,已證明其論點是正確的。
今后,對于酒,應“趨利避害”,努力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制酒應限于低度酒,并利用其“行藥勢”的特性制造出各種類型的藥酒。這樣,不但無害于人,且有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