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光 吳兆凱
歷代醫家都認為:老人飲食最重要的是,要清淡、要定時定量而有節制。《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陰之所生,本在五味”,意思是,人生命之本在于進食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食物;又說,“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即,含有多種營養成分的食物的合宜調攝,可使人皮膚健康,筋骨壯盛,氣血流通而致長壽。《內經》中指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意思是說,人若想獲高壽,就需做到飲食有度,起居有常,精氣不耗。朱丹溪說:“因縱五味,五味之過,疾病蜂起,”又說:“山野貧賤,淡薄是譜,動作不衰,此身亦安。”他用鮮明的對比說明了過食之害和節食之益。上述飲食經驗的總結是很寶貴的。
除飲食有節之外,祖國醫學對飲食過于偏嗜者的害處也早有論證,并總結了一套有關病證的飲食宜忌等注意事項。如《素問·五臟生成篇》中指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肥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又進一步指出:“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里,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就是說,飲食五味,雖可滋養身體,但多食、偏食,便可使臟腑受損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祖國醫學認為,飲食得當,還有療效。《本草綱目》中把五谷、魚、肉一類食物,如蓮肉、谷芽、麥芽、牛肉、羊肉、豬肉等列為藥物。古代流傳至今的食療方劑真不少,如漢代張仲景的“當歸生姜羊肉湯”是治療病后血虛的補血方;明代李時珍的冬蟲夏草燉公雞,可治老年性哮喘、高血壓和肺氣腫;此外,民間還有食補養生方藥,如苡米湯主補陰,治肺熱;扁豆紅棗湯專補脾胃;桂圓肉湯補心脾等,食療時,須注意:屬陽熱體質的老年人,不宜再多給溫性食物,如蔬菜類中生姜、大蒜、大蔥等;果品類中的荔枝、胡桃、烏梅、栗子、李子等。屬陰寒體質的人不宜多進涼食物,如西瓜、黃瓜、茄子、芋頭、梨、枯子、甘蔗、菱角、藕等。谷食中的切面、蠶豆、酒、醋等均為性溫之品。老人熱病時不宜吃;綠豆、豆腐、豆漿、蕎麥等性寒,陰寒體質的老人宜少進。生李性溫,可助生痰;生桃性燥,可助熱生毒;豬肉性雖干和,但多食也可有動痰之患。故老年人的飲食和食療要根據其體質和食物的屬性斟酌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