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飛
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一歷史時期,大致已被確定為文化大革命時期。但今人稱此,卻每每括以引號;而評述這一歷史時期,亦或有謂:“不是文化大革命,而是大革文化之命”云云。查《辭源》,3364頁“革命”條下,釋義曰:“實施變革以應天命。古代認為帝王受命于天,因稱朝代更替為革命。易革:‘大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晉書王敦傳上疏:‘昔漢祖以神武革命,開建帝業,繼以文帝之資,纂承洪緒。今謂社會政治、經濟之大變革為革命。”可知“革命”一詞,只是陳述某種事實,而并不含有評價——不論肯定還是否定,譬如見于史書者:“則天臨朝……,及革命,改國號為周”,(《舊唐書》第152頁)此處所言革命,亦決無稱揚之意,文化革命,即文化之變革,或曰革文化之命(否則,當曰文化批判——批判,自然也是使用批判之本來意義:《辭源》1220頁定義為“評論是非”)。文化與革命之間加一形容詞“大”,則顯示了發動者預示之規模(后來的結果,也證實了的確是前所未有之大規模)。文化革命與通常所謂革命稍有不同的只是,后者是以暴力摧毀另一個暴力;前者乃是以暴力來摧毀非暴力(若謂文化革命的革命只是借用,那么革命二字,應該括以引號)。文化大革命的口號一提出,緊接著就是毀滅性的用暴力摧毀文化的行動,正是名實相副。因此,用文化大革命來稱謂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年這一歷史時期,本來恰切之至,也正是正面使用它的意義,似不必括以引號。
或謂:馬列著作中也用過“文化革命”一詞,而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這十年的政治運動,不符合馬列原理,是必加以引號。這又涉及價值判斷。其實仍隱含著凡“革命”必屬正確,凡不當者必不是“革命”這一對革命一詞的引申義或曰附加義,因此,是可以另作為一個問題來討論的。
讀書短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