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葆
廈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楊仁敬《海明威在中國》,在海明威作品研究中著眼于新視角,提供了新資料,是一部別開生面的外國文學研究性著作。正如和馮亦代同為我國最早譯介海明威作品的翻譯家林疑今在序中指出的,本書“材料豐富,內容覆蓋時間長達半世紀多,橫跨中外各國各階層,敘述翔實,重點突出,實為有志人士研究和鑒賞海明威作品不可多得之佳作”。
海明威被介紹到中國來,已將近六十年了。近十來年,關于這位作家研究的速度與規模有了很大進展。除去各類原著的翻譯外,絕大部分為生平評介和創作研究的單篇論文。自一九三三年我國左翼《文學》雜志發表《美國新進作家海明威》文章以來,楊仁敬的《海明威在中國》一書,可說是少見的研究性專著。首先,作者在本書中論述了我國譯介和研究海明威作品的情況,不沒前人之功,表現了作者的治學良心;并以自己的見地,評述了海明威作品的思想內涵、藝術手法及其在文學界與讀者群中的影響。這對于人們認識和理解海明威這樣的刷新一代文風的作家,會有很多的幫助;而且,作者并不把話說滿,還給讀者留有思考的空間。這種評介的筆法,很值得重視和介紹。本書最后附錄海明威各類作品中譯本目錄及我國研究者的主要學術論著索引。這樣,既反映了海明威的作品在我國引起的廣泛影響,同時,也反映了作者本人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這類附錄常常是我國學術著作中所忘卻的。
更令人注目的是,本書詳細地介紹和評論海明威一九四一年春天的中國之行。當時烽火漫天,中國人民正艱苦而英勇地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殘酷侵略。這是海明威一生中的重要經歷,也是長期為海內外研究者忽略的一章。本書第一次系統地以海明威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之行為中心,闡述了此行的宗旨、經過、收獲和意義。并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譯出了海明威所寫的報道,他的新婚妻子瑪莎后來的回憶錄,美國學者的評論,以及輯集的中國報刊上的有關報道等,從不同的層次來審視海明威對中國的訪問。特別值得指出的,海明威在戰時中國陪都重慶期間,經由王炳南夫人王安娜的介紹,曾秘密會見周恩來,給海明威夫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夫人瑪莎寫道:“我們認為周恩來是個勝利者。他是我們在中國遇到的唯一真正的好人。”那時,海明威夫婦曾被邀請去單獨與蔣介石及其夫人宋美齡女士共進午餐。
近年來,研究海明威在國外經歷的著作,已有《海明威在西班牙》、《海明威在巴黎》、《海明威和特列爾揚》及《海明威在古巴》等書。為了準備編寫《海明威在中國》,作者在哈佛大學進修時,不但訪問了普林斯頓大學的卡洛斯·貝克教授,在經歐洲返國前還拜訪了哈佛英文系著名的丹尼爾·艾倫教授。在他們的鼓勵下,研討了貝克的力作《海明威——作家兼藝術家》和《海明威生平的故事》,并從普林斯頓大學、波士頓肯尼迪圖書館、哈佛大學懷登納圖書館找到了昔日被研究者忽略的材料。他還跑遍了素有“書城”之稱的波士頓十幾家舊書店。因而,為本書搜集了第一手資料。他在本書中,首次譯介了許多有關的論著與回憶,海明威中國之行的六篇報道,同時對報道的寫作經過及文體的抒情性作了評述。這都是對海明威研究的新貢獻。
我國的外國文學研究者這一新貢獻,我以為,無疑地具有國際意義和文化交流的效果。近讀一位同志去年十二月份發表的《海明威研究資料》,既無廈門所出本書,又無前幾年黑龍江所出的另一書。對于輯集資料者說來,首先當責怪發行渠道不暢通,猶如輸卵管堵塞,怎么能生寧馨兒呢?
外國文學的研究,國際間的文化交流,都期待著新的研究成果。這就需要搜求新資料,開辟新視角,力求陳言之務去,像海明威那樣,是“一個手拿板斧的人”,“斬伐整座森林的冗言贅詞”。
(《海明威在中國》,楊仁敬著,廈門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年版,4.90元)
品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