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少杰
在如何看待個人私利的問題上,40年來,中國人仿佛只過了一個寒暑,并且是大冷大熱的寒暑。先是冷于私利(前二十幾年),后又熱于私利(近十幾年)。冷,冷得寒心,冷得不允許有個人私利,甚至不允許有關于個人私利的念頭。熱,又熱得高燒,熱得滿世界亂撞,到處找錢,甚至不擇手段。
前二十幾年狠斗“私”字,造就了一批偽君子,深深毒化了當代中國的社會風氣。
高度集中的公有制經濟嚴格限制勞動者擁有個人資產。這就使他們把自己的生產勞動,只能看作是掙飽肚子的事,而不能同時看作是不斷積累財富的過程。他們勞動了幾十年,也就是吃了幾十年飯,養了幾個孩子,幾乎沒有積聚任何直接隸屬于自己的產業。
高積累的留成方式,實行低工資、低收入、低消費制,限制了產品分配中的勞動者個人所得比率;再加上平均主義大鍋飯限制了勞動者個人的收入差距,結果是,干個十年二十年,提個一級兩級,長個十塊八塊,干活能有勁嗎?
強求一律的社會整體,使個人顯得無足輕重,可以隨意被處置。只要打著國家、集體的旗號,就能夠輕而易舉地限制乃至剝奪個人的權利。在農村,大隊干部要捆個人,家常便飯。在城市,“公檢法”、“運動辦”要制造個“反革命”,輕而易舉。劉少奇的官夠大了,也得服從革命運動需要,也得在所謂“全黨全國人民”的名義下被處理了事。在如此“大公無私”的社會中,私人私利的確都是“無”。
“大公無私”或“公而忘私”當屬人生的很高境界。筆者無意貶損,相反倒存有一種深深的敬意。問題是只有少數優秀人物才能實行它,而多數老百姓難以做到,至少難以長期做到。因此這些話只能作為道德口號來提倡,而不能作為政策法令強制推行。否則,當人們難以做到時卻又強求他們保證做到,這毋寧是在誘使他們放空炮,說大話,說假話。你強要他們怎么說,他們也只好怎么說;至于究竟怎么做,只能量力而行了。于是說歸說,做歸做,你哄他,他哄你,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始成風氣。
有一些人,則不是被動而是主動地、大搞言行不一、口是心非,以從中謀求個人好處。他們叫別人大公無私,自己卻損公肥私;叫別人奉公守法,自己卻為非作歹;叫別人艱苦奮斗,自己卻驕奢淫逸。尤其是在多次顛倒黑白的政治運動中,別人紛紛落馬,唯他青云直上,搞一次運動,升一次官,唱一次高調,占一次便宜……這是些徹頭徹尾的偽善者、偽君子,深深毒化了當代中國的社會道德風氣,使之日趨虛偽化。
近十年國人私利觀由冷變熱,社會財富總量和個人平均收入迅速增長。同時也伴生著某些不確定的東西。
近十幾年來,國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人們為自己謀求私利的合理性。于是,人們又開始熱衷于私利。人人想富裕,個個謀創收,千方百計地使自家日子比過去好,而且比別人好。
現行經濟政策如承包經營政策、個體經濟政策、私營經濟政策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就是把生產者個人利益同其生產過程直接聯系起來,就是要調動人們熱切關注自身利益的“私”心來從事生產勞動。為自己干活變得名正言順起來。這就非常實在、非常有效地激發了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提高了社會勞動生產率,進而帶來了個人財富乃至社會財富的迅速增長。
然而就在社會財富不斷迅速增長的同時,也伴生了一些問題,例如“相對貧困”問題。當今中國社會有一種奇怪現象:一方面,多數人都承認自己的日子比過去好多了:另一方面,許多人又都表現出一種憤憤不平、牢騷滿腹的氣勢。這也就是所謂“端起碗來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現象。說白了這是一種“絕對增值,相對貧困”現象,即這些人收入的絕對量增長了,但其增長速度低于社會平均增長幅度。即一些人的富裕速度趕不上其他人的富裕速度。我一升長一升,一斗長一斗;可別人一升長十升,一斗長十斗。因而,其個人收入量在社會總量中所占比例日漸下降,個人的經濟狀況在社會總經濟狀況背景的參照下日顯寒磣。
在競爭的社會中,一部分人的相對貧困是不可避免的,但問題是相對貧困的幅度有多大?也就是所涉及的人口比例有多少?所下降的速度有多快?當既多又快時,就會出現較廣泛、較強烈的社會不滿,就會影響社會的穩定發展,就會有一部分人把他們在“相對貧困”中積聚的怨氣向社會宣泄,并從中尋求刺激,以擺平自己失衡的心理。因此,研究當今一些重大歷史事變時,不僅要探尋政治的原因,還要考察經濟的作用,考察收入差距對人的影響。如果再考慮到中國人好打聽左鄰右舍、好攀比張三李四的心理行為特點,這種考察就更顯必要了。
人們熱衷于私利不僅表現在物質經濟上,而且表現在社會關系上。前者表現為追求個人富裕,后者表現為追求個人獨立。這同時也伴生出一些不甚明了的問題。
近十年的社會變革使人們的社會地位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公民的個人獨立性在一定范圍內比過去增大了。
個人對政治運作的獨立性增大了。由于很少搞政治運動,人們已不那么懼怕“書記”了。又由于很少參加政治學習,人們已不太清楚也不大關心“紅頭文件”發到多少號,傳達至哪一級。人們更關心的不是上面怎么說的,而是眼前有什么樣的實惠。
個人對行政單位的獨立性也增大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所謂的“跳槽”現象越來越多。它表明人們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選擇自己的工作,既可以辭去一單位而就職于另一個單位;也可以辭去一切單位而獨自營生,當個體戶,做小老板或大老板。在這一過程中,各種形式的“人才中心”起了很大作用,成為人們“跳槽”的中樞機構,猶如火車站的中轉簽字處,人們通過它由一股道中轉到另一股道,由國營中轉到集體,中轉到私營。甚至一些人干脆把它當行李寄存處,檔案袋放下,扭頭就走,天地好寬任我飛,何必要個破單位。
個人對政府戶籍管理的獨立性也逐漸增大了。由于身分證廣泛使用,各種生活票證如糧油票的逐漸取消,人們今天只要兜里裝著錢,哪兒都敢去,只要身上有把力氣,哪兒都可以掙口飯吃,甚至自費出國留學、勞務輸出也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民工進城上北京下廣州無所不往,學人經商闖特區走口岸無處不到,人才流動換行業跨省市無處不去。作為現代人權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自由遷徙權,正在中國趨于部分實現。
然而就在個人獨立性增大的同時,也有另一方面的問題。例如,一些個人在獲得了某種對公家的獨立性的同時,卻失去了對于某些私人的獨立性。他們在對公家的依賴性減少的同時,卻對某些私人的依賴性增大。他們從死板的公家單位游離出來,卻又投到某些苛刻的私營老板手下,當然后者發的薪金要高于前者。他們的國家意識、政黨意識日漸弱化,但團伙意識、圈子意識日趨強化。有時這種團伙或圈子是不健康的,甚至是黑道上的。
又如,有些人在獲得了某些對于政治控制的獨立性,同時卻失去了對經濟影響的獨立性。他們不再做政治的工具,卻成了金錢的奴仆;不再是突出政治的國家職工,卻成了拼命賺錢的打工仔。他們不崇拜政治家,卻崇拜金錢;不能忍受壓制人的政治領導關系,卻不得不接受驅使人的經濟雇傭關系。封建專制主義控制的確不好,但資本主義金錢關系泛濫也有缺陷。為了反對前者,后者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能因此而不指出它的不足。它畢竟有許多使人片面發展的弊病,否則的話,富有人道主義精神的馬克思也不至于耗盡一生精力去找它的毛病,跟它過不去。
這里有必要說一下拜金主義。中國的拜金主義興盛于中國的拜權主義之后,即先有拜權主義的猖獗,后有拜金主義的時興。拜金主義固然不好,但拜權主義更不好。前者資本主義色彩較濃,后者則封建性質較多。前者使人直接依附于物,后者則使人直接依附于人。物對人的直接控制是較為一般化的,如同貨幣是一般等價物一樣,因而是單純的,有法可依的。而人對人的直接控制是非常具體的,無微而不至的;同時又是因人而異、難以捉摸、無法可循的。因此,當我們在批評今天的拜金主義時,如果不同時指出它也是對昨天拜權主義的一種進步性否定,盡管是有片面性的進步,那么,就會失之偏頗,就會被看作是舊體制遺老遺少的叫罵。
人們通過高揚個人價值觀念而比過去更有自我意識,但同時也伴生了諸如社會風氣惡化等問題。
現在的人,大多不僅知道自己是社會一分子,而且覺著自己是一個很獨特的社會分子,不同于其他社會分子,也不同于社會整體本身。我就是我,是旁人所不能代替的。我要想活得好些,得自己想辦法;我要是碰著倒霉事,得自己扛著,認栽。
現在的人,大都不以上司的需要為需要,而是以自己的需要為需要。過去,您頭兒要干啥,沒說的,照您說的干;現在我得尋思一下合不合我的意,合意的就干,不合意的您頭兒自個兒干吧。我可不犯那個傻,讓我吃虧的事,沒門。你們不是說先鋒隊應該先解放別人后解放自已嗎?不是說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嗎?我看你們還是先自個做出來,再說給別人聽吧。你們要是真做到了,咱們老百姓會尊敬你們的。說白了,我現在比較感興趣的是那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是那些使我活得不累,能使老婆孩子高興的東西。我圖的不是大道理,只落個實惠。
就在人們從盲信盲從中清醒過來而日漸自覺自主的同時,也伴生了諸如自私自利、人際關系緊張、社會風氣惡化等問題。
近年發表的《中國社會人際關系現狀調查總體報告》提供了許多頗有說服力的材料。該調查使用了中央電視臺收視率調查網,覆蓋地區人口約6億。調查共獲80萬個數據,其中一些結論如下:
其一,對現狀的評估。公眾滿意度指數最高的是經濟狀況;評價最低的是社會風尚狀況,其次是人際關系狀況。
其二,對未來的預測。公眾最為看好的是文化生活的改善;最為悲觀的是社會風尚的變化,其次是人際關系的變化。
其三,綜合打分。公眾對當前中國社會人際關系調查的所有項目(性質、特點、原則、趨勢和后果),都作了否定性評價。經測算,綜合打分為39.6分,遠遠低于及格線。
其中有這樣一些具體數據:72.8%的人認為“現在的人都變得自私了”;71.9%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普遍持有“人心難測,在社會上處事必須有防人之心”的處世觀點;78.2%的人認為現在社會上辦事的通行規則是“不送禮就辦不成事”,據測算,我國居民每年的人情費可建3座“三峽大壩”;64.3%的人認為當前“好人吃虧”、“老實人吃虧”的現象相當嚴重;……
總之,40多年來,中國人在對待個人私利問題上,先是冷,后是熱,冷得寒心,熱得躁動。不過兩相比較,還是熱比冷好。冷容易使人麻木,失去知覺,使民族生機日趨萎縮。熱雖然有些頭疼腦脹,但多少有些能量,有些折騰的活力;雖然會帶來一些弊病,但畢竟使老百姓比過去富了,較獨立了,較有自我意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