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新
市場經濟是“天使”,它把世界打扮得花花綠綠;市場經濟又是“魔鬼”,它把原有的價值準則和社會秩序沖得七零八落,用馬克思的話來講,就是在政治、思想、精神、道德等領域來一場革命化。
對于第一個層面,即“天使”的作用——促進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人們看得很清,論述較多。但對于第二個層面,即“魔鬼”的作用——促進上層建筑的改革和調整,似乎論述不多,認識也較模糊。而這是模糊不得的。
這里試分析之。
有人說,傳統社會主義體制有三大特征:政治上高度集權;經濟上高度集中;精神上凝固僵化。這是從社會機制上來看的。從社會運行機制來看,則是這樣三個特征:社會個人單位化;社會單位行政化;社會生活政治化。由此保證了高度集權、集中、僵化傳統的存在和發展。
而今,市場經濟的崛起恰如一個新的支點和強有力的杠桿,動搖著傳統體制下的三大特征,催化著新的社會關系的萌發。市場經濟將帶來中國社會新的走向是什么呢?
一、社會個人非單位化
市場經濟給予中國社會一個顯著的影響,就是它將徹底割斷個人與單位(某團體、機構)之間從屬、依附的人身關系,使傳統體制下個人的單位化轉變為非單位化。以往,幾乎社會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固定的單位,除非政府行為,個人始終像螺絲釘一樣固定在初始的分配崗位上,個人完全附屬于單位。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一個人從呱呱墜地時起一生的道路多少已被給先定了。個人不僅沒有擁有獨立財產的權利,連自由擇業、自主消費、自由遷移居住地點的個人權利,也因國家直接管理、憑定量和戶籍制度而幾近于喪失。除了升大學,一個出身于農村的人,要想跳出“農門”,真比鯉魚跳龍門還難。個人的一切,如晉職、晉級、榮膺社會榮譽等均依賴于單位。在這個單位“表現”不好(本職工作、思想活動、言談舉止、生活作風等等),便休想“進步”。縱使你有天大本事調入另一單位,由于檔案在記,“東山再起”也幾無可能。不僅如此,與個人利益有關的一切,諸如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醫療保健、兒童入托、子女就業、社會福利,概系于單位。離開單位,脫離單位,你便無法生活,寸步難行。在此情況下,人們只有聽話,一人領唱,大家合唱,個性、創造力、自主意識隨之逐漸淡漠和鈍化。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個人非單位化。人們不必再終生系于一個單位,有機會、有條件去為自己選擇“單位”,而非昔日單向地被“單位”所選擇。正所謂“此處不養爺,自有養爺處;沒有養爺處,自己辦一個(公司)”。超經濟強制和人身依附關系被解除了。由此產生的一個直接后果是:自主意識強了,個性明顯了,活動天地大了,創造性、積極性得到更多發揮。人們的臉顯得有些生動了,語言豐富了,舉止活潑了,社會也變得年輕了。
二、社會單位非行政化
在傳統體制下,一切社會單位,無論黨政機關,甚或經濟實體,社團組織,如工廠、商店、醫院、學校等,都套有一定的行政級別。甚至在晨鐘暮鼓的僧院尼庵里,也分什么科級和尚、處級和尚,科級尼姑、處級尼姑。盡管不同的單位各有其特殊性,機構設置、人事管理、活動方式、工薪福利卻都無例外地統一于一個序列。于是,領導者都是“一專多能”,無論領導哪一個部門也“得心應手,百戰百勝”;各個單位之間相互認同,亦相互攀比;不同領域、不同部門之間的區別愈來愈小,共性愈來愈大。“高效率”、“高速度”令世人驚嘆。“文革”期間,“無產階級專政的任務落實到每一個基層”那不是空的,而是實打實的,“最高指示”傳達不過夜也是辦得到的。只要“無產階級司令部”一聲號令,“紅頭”文件一發,那是絕對“靈”的,要下午4時傳達到哪一級,就絕不會拖到4點以后。然而,社會卻為此付出了百業凋敝、百花凋零的沉重代價。發展市場經濟后,單位非行政化了。行政級別縱貫上下、行政命令一統天下、行政手段包攬一切的局面,將不復存在。除去黨政系統,其他組織、社團毋需行政級別。作為一個企業,只能靠它自身規模的擴大和效益的提高而“升級”、“升值”;作為一個藝術團體,只能靠它所具有的質量和觀眾的認同生存、發展,而無所謂什么“國家級”、“省級”亦或“地市級”;作為一個醫療機構,同樣只能靠它的“名牌”專家和優質服務去建立自己的地位……。君不見,一些不上級別的鄉鎮企業的經理、廠長們,如今坐著平治、克萊斯勒高級轎車滿天飛,這在過去簡直是不可思議,大逆不道。市場經濟為社會的每個細胞自主發展開辟了新的天地,告訴大家一個最淺顯也是幾十年來被忽視、淡忘的道理:一切靠自己,不能等、靠、要;農民自己會種地;工人自己會做工;企業家自己會賺錢;先生自己會寫文章。一句話,人們自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生活或怎樣生活得更美好。同時,它也告誡社會的領導者,必須根據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和要求,調整和改變其領導方式和活動方式,重新確立新的社會控制方式和社會管理方式,否則,就將會失去領導的資格。
三、社會生活的非政治化
在傳統體制下,整個社會生活高度政治化了。“七億人民都是批判家”,人人關心國家大事。政治生活如果不是一個人的全部生活,也是其最重要或是主要的內容。人們上班議論的是“國家大事”,闔家團聚也少不了政治的話題。即使是談戀愛、找對象也要把是不是黨員作為條件之一。一人表彰,全家光榮;一人犯罪,鄰舍百家臉上無光。這也難怪,在傳統體制下,人們都是掙那么多錢,到哪都一個樣,并且工資幾十年一貫制。唯有變幻莫測的是政治了,且與人們身家性命、個人進步息息相關,關注點、興奮點自然在此了。幾乎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時間、大部分精力都集中于政治一項,“靈魂深處爆發革命”即關注于“腦子”(“變不變修”),人們怎不忽視“肚子”進而餓肚子呢?又怎能不因餓肚子而使一切社會丑惡現象死灰復燃呢?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好似給整個社會立起一面鏡子,使每個人、每個機構、每個組織真正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角色,從而使整個社會角色還原,務農時需務好農,做工時需做好工,批判家們當然可以繼續從事批判。人們生活的目的、價值觀念改變了,人生追求也多樣化,“官本位”現象將逐漸還給歷史。當然社會生活非政治化并非不要政治,而是使政治還原其應當有的恰當位置。我國社會生活正在告別走政治獨木橋的昨天,而步入一個全面、多元發展的新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