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什么樣的人 “下海”能夠揚帆遠航?
什么樣的人“下海”可能折戟沉沙?
“南方人”這個概念,是我國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60年前提出來的。他在《吾國吾民》一書中談到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異時說:假設中國南方和北方各出了一個不肖之子,他們都被父母一頓棍棒趕出了家門,20年后浪子回頭衣錦還鄉。那么,他們的父母在家門口會看到什么景象呢?林語堂先生說:一般而言,北方父母將會看到一群挎槍的馬弁簇擁著一位騎著高頭大馬的將軍,而南方的父母會看到一群挑箱籠的腳夫擁著一位穿金戴銀的商人。
林語堂先生這番話是想說明一個現象:相對而言,中國北方人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有天賦,而南方人則在經商方面有特長。
事實上,中國人幾乎都有經商的天賦。一位西方學者指出:世界上有兩個民族最適合經商。一個是猶太人,另一個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猶太人在全世界經商幾乎是“戰無不勝”,而中國人經商的才能在今天的世界各地也令人刮目相看。
就整體而言,中國人是善于經商的民族,而南方的中國人又比北方的中國人更有經商的天賦。值得注意的是,同是南方人,東部沿海的人又比南方內陸的人擅長經商。統計表明,在海外的華裔巨商中,寧波人、上海人、溫州人、泉州人、潮汕人和蘇、錫、常人又占了絕對優勢。90%以上的億萬富翁幾乎都出自這些地方。因此,林語堂先生的推論還應該界定為:中國南方人中的東南沿海人最有經商天賦。
但這種說法并不十分合乎歷史的邏輯。在明、清兩代,中國的大商賈主要不是出在中國的東南部地區,而是出在中國的兩個內陸省:山西和安徽。
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國巨商“非晉即徽”,北方的晉商和南方的徽商橫行于天下,各大商埠的山西會館和安徽會館左右著當地的經濟。然而,在搞市場經濟的今天,我們幾乎看不到晉商和徽商的蹤跡。我們知道的僅有山西的煤和安徽的保姆。晉商和徽商似乎在今天衰落了。
大約3000年前,我國的中原地區出現了一個善于經商的部落——殷商人,并建立了中國第二個王朝——商。由于北方和西方的“蠻族”一次次入侵,商人被迫外逃,漸漸定居到東南沿海和膠東、遼東半島。而在稍后,蘇南地區也出現了一個善于經商的部落——吳人。吳人以舟楫為交通工具,北上南下,活躍在中國東南沿海,北到膠東遼東,南到越南的交趾、占城。因此,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商人和吳人的后裔在下海經商方面幾乎都取得了成功。
世界上似乎也存在“南”和“北”的差異。
全世界發達國家都集中在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而兩個回歸線之間的廣大地區卻沒有發達國家。經濟發達與緯度是否有關?
北半球幾乎所有的國家的居民都是北方人粗獷,南方人精明。人的性格是否與緯度有關?
北半球20幾個主要國家中,絕大多數國家的首都都位于其國土的北部。人們對政治的熱情是否與緯度有關?
在中國5000年歷史中,建在北方的王朝幾乎沒有短命的。夏、商、周、漢、唐、明、清都超過了200年,寧、遼、金、西夏超過100年。而建都南方的王朝幾乎沒有長命的,超過100年的只有南宋。最為典型的是南京(金陵),雖號稱“虎踞龍蟠”“形勝之地”,但包括太平天國和國民黨政權,一共8個王朝在此建都,都是不旋踵而敗亡。南人疏于政治可見一斑。
這些都只是一種地理現象或者是人文現象。如果具有普遍性的話,那么,中國今天普遍存在的許多社會現象就比較容易理解。比如“北方出經驗,南方出效益”,比如“北方企業爭行政級別,南方企業爭創利創匯”……
沿著這條思路,我們再來看一看有趣的現象:在北京和廣州各發生了一起車禍,兩輛出租汽車互相擦傷了,而交通警察又不在場。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呢?
我們可能會發現,北京的兩位出租汽車司機會互相指責,甚至會發展到破口大罵和大打出手,而后是一起去找警察為自己主持公道。而廣州的兩位出租汽車司機會下車先察看一下各自汽車的“傷情”,然后默默無言地記下對方的車號,并禮貌地寫下自己的電話號碼遞給對方,然后各自上車,繼續拉客掙錢去了。
因此,我們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有經商天賦的民族之一。中國人中的“南方人”更是經商的天才。
“南方人”是一個與地理相關的社會概念,其實質是指人的某種素質。
因此,如果您是典型的“北方人”,請您在是否“下海”問題上三思而后行。如果您是典型的“南方人”,我現在就要問您一聲:您為什么不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