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祖德
一九九四年二月下旬,收到歷史博物館送來《鄭孝胥日記》樣書,厚厚五大本。書上署有我的名字,說是它的“整理者”。我感到點兒不安。我所做的工作,不過是根據手稿過錄了一份副本,加上標點;并無搜輯排比之勞,也不化斟酌增損的心機。作者是有名的書法家,全稿以略帶隸意的行楷寫成,辨識不難;而且原已裝訂成冊,極是整齊——其中好多冊的封底左下角還留有小字題記云:某年月日,男垂裝訂。(垂,孝胥長子,在日記內喚作“大七”的便是他。)
做這項工作,于我是生平頭一次嘗試,毫厘無差合著一句老話:“六十歲學跌打。”在此以前,我的經歷頗像查爾斯·蘭姆筆下那位“故伊利亞君”。據《隨筆選》中所載此君“行述”,蘭姆寫道:“我想,東印度公司出口部的先生們或者不至見怪,如果我感謝他們欣然幫我取出他的幾件手稿,他們非常熱心地向我指出他曾經坐過四十年的辦公桌,還讓我看那些笨重的大帳簿,在那里邊他用非常工整的字體密密地寫滿了數字——按說,跟他那印成鉛字的稀稀落落幾篇文章比起來,這些才是他真正的‘全集。”(據劉炳善先生譯文)
我從商業職校出身,初中三年修的普通商科,高中三年則是銀行專科。畢業后考入中國銀行當一名練習生,正是咸菜白粥,門當戶對。與伊里亞君稍稍不同的是,因為遭逢戰亂,累有播遷,雖則在帳本子的行格中密密麻麻填寫數字的生涯只比他短少兩年,但是我的“全集”卻散落四方,不歸東印度公司獨家庋藏。直到一九七五年,咸寧五七干校結束,革命的部長于會詠不收“四舊”的朽木糞土,幸賴老文化部還有個“留守組”,我就由這里管飯待業。冷不防竟有歷史博物館來搜羅廢殘,說讓我去整理館藏文獻,這才叫一跤跌入青云,我的職業生涯隨之回黃轉綠。在館總共十四年,這部《鄭孝胥日記》便是最后的際遇。說是“最后”,因為我的“行述”里“福壽全歸”的卒章,即輟筆于整理的全稿繳卷之日。
現在書印出來了,伴隨著欣慰而來的是戒慎恐懼之心。“嘗試成功自古無”,留在書中的疵累不知多少!五十余年日記中的筆誤能夠都不從我的眼底滑走嗎?我過錄時的錯漏在反復校閱后一一救正了嗎?排制中的差忒在我看最后的清樣時全部抉剔了嗎?我的略同于伊利亞的三十八年經歷,本當訓練出耐心和精細的職業性格,可惜接棒稍遲,雖有志晚學,而自傷心力不逮。在整理過程中,經常碰到一連串陌生的別字小名,把筆沉吟,不知如何點開。我寫過一篇《人名是個難題》(曾刊《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后收《情趣·知識·襟懷》),叫苦不迭;其實,難處豈僅止于人名乎?收到樣書后,極欲凝神壹志,認真重看一遍,只是“世短意常多”,日月每于泛覽流觀中忽忽消磨,因循至再,深負幾位前輩長者的鼓勵和期許。
有一位李稚甫先生,是興化李審言先生的哲嗣,高齡已經八十有四。他見到五月號《讀書》,聞我有“整理海藏日記二百萬言”一事,不避素昧,傾蓋相語,賜函略謂:在一九二一至二三年間,審言先生客上海楚園課劉氏子侄,并為劉聚卿校刻書籍,稚甫先生時年十二,有長者來,輒侍坐側。海藏曾書贈小聯,以其喜愛陶詩,故集陶句云:“少無適俗韻,生有高世名。”稚甫先生編校的《李審言文集》已經出版,手邊猶存劫馀的交游書札等尚須整理,因囑于復閱海藏日記時,摘鈔“有關先君事跡見惠”。我于是乘風扯帆,著手翻檢第四冊中那段時間的記載,這一來,有分教——
一九二一年十二月九日:“晨,過仁先,與詢先、識先、周君適、君簡、仁先次子共飯于同興樓。”(頁1889)按書中此段所有小字夾注,“適”字下為“仁先之婿”四字,乃誤以小字排印“適”字,失校。致夾注多出一字,遂令“周君”化作女郎。如將標點稍加改變:“……與詢先、識先,周君適、君簡,仁先次子,共飯于同興樓。”文義或能較為明析。
一九二二年五月二十三日:“赴商務館董事會,岑堯階來。”(頁1907)岑堯階是否商務館本屆董事,我未曾查考;但董事有若干人,緣何獨記“岑堯階來”?故按文義
一九二三年八月四日:“過王聘三,借漢陽高守謙所著《證學》及《達可齋文集》。”(頁1958)同月十二日續記:“閱……傅守謙《證學》、《達可齋文集》。”(頁1957)兩日所記,前“高”后“傅”,自有一誤。查《販書偶記》,卷十八別集類有“達可齋文初集八卷,附證學十卷”,下注“漢陽傅守謙撰,民國己未刊”。則是鄭氏四日日記原文作“高”者誤,“高”下應補入校文:“〔傅〕”。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四日:“赴劉崧生雅扶之約。”(頁1980)“崧生”下失標頓號,誤合兩人為一人。此兩人已先見于同月十二日日記:“詣
一九二四年四月十五日:“
這里不能備列勘誤,只是舉例窺豹,荒疏已可概見。近讀《新文學史料》連載的葉圣陶先生一九七六年日記,其中九月十三日有一節說:“前數日馮其庸交來其處所排《紅樓夢》新校本之校樣十回(自廿一回至三十回),意欲先由余父子看其所校妥否,然后還印刷所改正。至善先看之,提出標點符號之須改動者頗多,然后交余看之。余今日共看六回。標點實非易易,點前人之書尤難。”圣陶先生看了至善先生所提意見,大概覺得很有可探討之處,甚或有些地方在再三斟酌之馀時還難以委決吧?他說的“標點實非易易”云云,這中間透露著臨事而懼前輩老成的敬業精神,回顧我所做的工作,實在不勝慚惶。
一九九四年九月
(《鄭孝胥日記》全五冊,中華書局一九九三年十月版,定價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