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奇
獨立前,津巴布韋婦女的命運是全非洲最糟的。80%的津巴布韋人沒有地,大量的男子離鄉到城鎮、礦山謀生,農活主要壓在婦女的肩上。大部分津巴布韋婦女是黑人,受到歧視。
1965年,羅德西亞(津巴布韋前身)出現了少量私人婦女福利機構,并成立了“羅德西亞計劃生育委員會”。1967年上述機構開始招募第一批工作人員。不久,他們還搞了一個特別訓練班,稱之為“藥片機構”,學員兼搞發放口服避孕藥的宣傳與落實工作。1980年,津巴布韋獨立了,政府把計劃生育協會置于健康部門管轄之下,并重新組織了它的活動,使它的各項工作都獲得了可靠保證。
最近,來自好多國際機構以及世界各國的專家,對93個發展中國家的計劃生育工作進行了總檢查。結果,津巴布韋在所有方面,都處于非洲國家的最前列。專家們總結了該國經驗,認為以下幾點尤有特色:
一、政府十分重視婦嬰專家的意見,經常在他們的幫助下修訂計劃,制定預算,并研究和落實各種避孕措施。
二、全國逐步健全了計劃生育網,包括計劃生育診所、避孕藥分配系統等。其中有的直屬健康部管理,有的已成為國家公共醫療福利的一個部。有的則發動教堂、企業(含工礦、農業、商業單位)醫院、診所及民間機構資助,形成一種全民貫徹健康部大綱、全民抓計劃生育工作的氣氛。
三、在廣大農村建立“媽媽小組”,由參加過首都或吉韋施鎮短訓班的婦女,定期主持她們的討論會,一方面幫助她們認識計劃生育工作同提高自身地位、改善生活狀況、改善下一代質量的關系,一方面對她們進行具體技術指導,并發放計劃生育工具。
四、90年代初開始,宣傳工作重點已逐漸轉到男子身上。許多“媽媽小組”指導員說,如今大多數婦女的思想已通了,但是,顯然只有得到丈夫的支持,計劃生育工作才能真正得到鞏固。因此,有些地方已出現了“爸爸小組”,其指導員不僅有上述集訓過的婦女,有時還有他們的妻子當“特約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