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福昌
高血壓是指動脈血壓的持續性增高。正常成人血壓值為:收縮壓≤140毫米汞柱(18.6kPa)、舒張壓≤90毫米汞柱(12.0kPa),若超過這個數值就稱為高血壓。目前,我國采用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診斷標準。把高血壓分為“確診高血壓”與“臨界高血壓”。確診是指收縮壓≥160毫米汞柱(21.3kPa)和/或舒張壓≥95毫米汞柱(12.7kPa);臨界是指血壓界于正常與確診之間者。確定一個人是否患有高血壓,必須在較長的觀察期內重復測量血壓,至少在兩個不同日內測得的血壓值均超過正常范圍,才能確定為高血壓。無論是正常人或高血壓患者,日間的血壓波動均較大,夜間則較小,所不同的是,高血壓者夜間的血壓值仍較正常人高。兒童高血壓標準尚無統一規定,不過有一點值得提出的。就是年幼時血壓偏高者,其血壓隨年齡而增高的趨勢更為明顯,往往成年后血壓也較高,即所謂血壓的“軌跡”現象。
高血壓是一種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易引發腦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及腎功能衰竭等嚴重并發癥,可說是“萬惡之源”。可是,高血壓本身多無癥狀,血壓增高的程度往往與癥狀的有無及輕重無一定的關系,一直要等到出現并發癥才有癥狀,有的甚至患有數十年的高血壓而不自知,直到腦卒中發生時才恍然大悟,卻已遲矣。有的雖知自己血壓高,困無自覺不適,故泰然處之,不引起重視,君不知此時此刻心、腦、腎等重要臟器正受高血壓的進行性損害,因此人們常稱高血壓為“無形的兇手”。
高血壓的患病率各地區差異很大。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有8%~18%的成年人罹患高血壓。非洲地區約為10%;美國(1985年統計)18歲以上的白種人血壓升高者占25%~33%,黑種人為38%~39%。我國1991年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的城鄉入口高血壓患病率達11.4%,較1959年增加88%,較1980年增加25%。國內各地的差別也很大,總的說來是北高南低,自北向南有逐漸遞減的趨勢。另外,東北高。往西南亦有逐漸遞減的現象。城市明顯高于農村。且一個地區其城市工業化程度越高。差別也越大。各民族間以朝鮮族及畬族為最高,彝族為最低。血壓隨年齡而增高的現象也很明顯,女性在45歲以前較男性為低,隨后逐漸趕上并超過男性,無論男性或女性,收縮壓均隨年齡的增加而持續增高;舒張壓則增至65歲左右達高峰后不再增高。體重與血壓水平呈明顯正比關系,超重與肥胖者高血壓的患病率顯著增高。文化程度與高血壓患病率呈負相關,文盲與半文盲者的患癥率最高,這可能與文化程度較高者容易接受衛生知識,重視預防有關。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很多地區鄉鎮企業崛起,工業化的進程及經濟發展加速,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一些先富裕起來的人,除職業性精神緊張外,超重、肥胖、飲酒與吸煙都有所增加,更多的中青年人血壓隨年齡的增長增高得更快,尤其以農村中青年人為著,似有高血壓發病年輕化的跡象。據江蘇省1991年的調查,15歲以上城鄉人口的高血壓患病率為14.7%。其中城市男性為20.9%,平均血壓水平為123.1/76.3毫米汞柱。女性為17.8%,血壓均值為117.3/70.8毫米汞柱,較10年前增加39%;農村中男性為9.9%,血壓均值為117.3/72.3毫米汞柱,女性為10.1%,平均血壓為114.1/69.5毫米汞柱,較10年前增加58%,農村人口患病率的增加較城市尤為明顯,其中,農村年輕男性10年內增長144%,較中老年增長41%。按此次調查,以年齡1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占14.7%估算,目前江蘇省已有高血壓患者600萬人以上。就高血壓的主要并發癥——腦卒中而言,估計每年新發病例約有4萬以上。如此驚人的數字,正說明了高血壓的危害程度。
高血壓絕大部分是原發性,原因尚未闡明,僅5%~10%患者有病目可尋,屬于繼發性高血壓者。這部分病人除去病因可獲根治。原發性高血壓多由遺傳及后天因素所致,后天因素有肥胖、高鹽飲食、過量飲酒等。
高血壓病因復雜,危害極大,但只要人人重視,預防治療并不困難。確診高血壓者可以通過治療、調理。控制血壓,減少或避免嚴重并發癥。而輕癥高血壓患者只要限鈉,每天不超過6克,控制體重,適當體力活動,就可獲得降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