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聲炳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中醫經典著作《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回大地,陽氣升發,冰雪消融,鳥語花香,自然界生機盎然,一派欣欣向榮景象。
古人重視依時攝養,并把順應四時陰陽變化,通曉陰陽變化規律作為養生的基本原則。所以春令養生,不論在飲食起居上,或是在精神、運動等方面,都必須順應春天陽氣升發、萬物萌生的特點,要求注意維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
一、起居調養
春暖大地,人體陽氣漸趨于表。此時皮膚舒展,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各器官負荷加大,而中樞神經系統卻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肢體反覺困倦。所以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故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之說。然而,睡懶覺不利于陽氣升發。如何適應這種氣候轉變?在起居上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形。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以應春令生長之氣。
春天氣候多變,乍暖乍寒,又適值人體皮表疏松,對外邪抵抗能力減弱之際,所以,春天不可頓去棉衣,老人因體弱肌疏,減脫冬裝尤宜審慎。“宜時備夾衣,遇暖易之一重,漸減一重,不可暴去。”(邱處機《攝生消息論》)
初春陰寒未盡,陽氣漸生,衣宜“下厚上薄”。“下厚”以利春陽之氣升發,“上薄”以防陽氣升發太過。《老老恒言》說:春凍未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此乃經驗之談,可供春令養生者參考。
二、飲食攝養
四時飲食調養,常依據食物的五味及季節不同來進行調配。春令陽氣升發,人體新陳代謝也開始旺盛,飲食宜選辛、甘或微溫之品。而不宜食酸收之味。辛甘發散為陽以助春陽;溫食利于護陽。但不宜食大辛大熱之物,以防肝陽之氣升發太過而克脾土,而不利健康。《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酸味入肝,其性收斂,不利陽氣升發和肝氣的疏泄,且多食酸味飲食,能使肝氣過旺,抑制脾胃消化功能。故《攝生消息論》說:“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
春季飲食忌宜避免吃油膩生冷之物,要食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新鮮蔬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飲食過量,缺少維生素B是引起春天發困的原因之一。
三、精神養生
人的精神活動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才能使精神內守,所謂“順四時而和喜怒”也。
人體受季節影響最大的時候是過度季節,尤其是冬夏之交的春天。有些人群對春天氣候的變化無法適應,據有關醫學資料記載。春天到精神病院看病的人會增多,自殺率也高。
中醫認為,春屬木,與肝相應。肝氣疏泄,惡抑郁而喜條達。春三月是生發季節,天地氣生,萬物榮茂,情志宜內守,要力戒動怒,更忌情懷抑郁,要做到心胸寬廣,豁達樂觀,要有“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的精神狀態,思想形體要放松、活潑、舒坦自然,充滿生機,以使情志條達。這樣,以避免許多犯罪和精神病的發生。
歷代養生家都認為,在春光明媚,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的時刻,人們更應該登山賞花,踏青問柳,臨溪戲水,行歌舞風,以利春陽萌生勃發。
四、運動護養
冬令嚴寒,人體代謝低下,藏精多于化氣,陽氣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因而入春后,要適應陽氣升發的特點,加強運動。可以到空氣清新的大自然中去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放風箏……讓機體吐故納新,舒展筋骨,為一年的工作學習打個好的身體基礎。實踐證明,春季鍛煉的人,抗病力強,思想敏捷,不易疲勞,辦事效率高。
五、保健防病
初春。天氣轉暖,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隨之生長繁殖,因而流感、麻疹、流腦、猩紅熱、肺炎等傳染病多有發生。此外,春天百花爭艷,花粉隨風飄揚。過敏性哮喘患者最易發病。預防方法,首要保健鍛煉,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正所謂中醫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其次要講究衛生,除蟲以滅病源。其三保持室內空氣新鮮,多開窗戶。
現介紹幾種方法,用于春天防病保健。
(1)取未經加工的貫眾約500克,洗凈。放置于水缸或水桶中,每周換藥1次。平常飲用此水。
(2)室內每立方5毫升食醋,加水1倍,關閉窗戶,加熱熏蒸。每周2次。
以上兩法,對預防流感均有良效。
(3)選合谷、迎香、風池、足三里等穴作保健按摩,每天2次,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