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基立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宋)蘇軾
每年早春,定居大海的河豚便成群溯江而上。在長江下游南通至南京段產卵育兒,故每年驚蟄至清明這段時間,是河豚上市的季節。
河豚為長江下游幾個濱江城鎮的特產。它肉質細嫩,肥而不膩,是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被譽為“長江三鮮”之一,歷來有“不吃河豚,焉知美味;吃了河豚,萬鮮無味”之說。然而,河豚是有毒食物,其卵巢、卵、肝臟、血液、眼球、皮、精巢等含有大量毒素,如果剖洗、烹飪不當。食后就會中毒,甚至因此而喪生。每年早春時節,總有一些“美食家”不顧食品衛生監督部門的警告,“拼死吃河豚”,因貪嘴而舍命者屢有所見,屢有所聞。
近年來我們發現,即使由經驗豐富的名廚師掌勺,中毒事件亦難以避免。這是因為所食河豚多不新鮮,為冰箱中之物,捕撈后經過輾轉販運與貯藏,多天的擱置,魚體組織已發生變化,某些器官中含有的毒素溢出,滲透到肌肉中,即使里里外外徹底清洗一番,亦難以除去毒素,食后怎能不發生中毒!
河豚毒素是目前自然界毒性最強的一種神經毒素,比氰化物毒性大1250倍,0.5毫克就能毒死一名體重70公斤的漢子。河豚毒素易溶于水,耐鹽,耐酸,耐高溫,加熱至115℃不會被破壞,即使反復燒煮亦不能破壞其毒性。
河豚中毒,來勢兇猛,通常在食后20分鐘至1小時即出現中毒癥狀,起初感覺上腹部不適,口渴,口唇和舌有麻木刺痛感,繼而出現咽喉刺癢,惡心,嘔吐,腹脹,隨著毒素吸收入血液,中樞神經系統受毒害,會出現一系列神經麻痹現象:呼吸淺而不規則,脈搏細弱不整。血壓下降,上下肢肌肉麻痹,不能動彈,步態蹣跚,身體搖擺,共濟失調,全身乏力。同時有言語不清、排尿困難現象。重者會出現全身麻痹癱瘓,感覺喪失,不知疼痛。最后多因呼吸中樞和血管運動中樞麻痹,心臟傳導阻滯,導致呼吸和循環衰竭而死亡。因此,一旦發生河豚中毒,應立即送醫院搶救,爭分奪秒,不可延誤。對河豚中毒眼下尚無特效的解毒藥。催吐、洗胃、導瀉以排除吞食之毒物,是當務之急。以免毒素繼續被胃腸道吸收,加深中毒情況。東莨菪堿靜脈滴注,可以興奮呼吸中樞,防止呼吸驟停而猝死;注射鹽酸士的寧可興奮脊髓,以防止肌肉麻痹加深;持續輸液以維持機體水和電解質平衡,改善循環,維持心血管功能,促使毒素排出體外。以上這些,都是重要的對癥治療措施。
河豚誠然美味佳肴。且不可多得,然而生命更可貴,何必拼死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