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淮河是孕育了中華文明的一條重要河流,她的兩岸也飽含著為新中國建立、發展付出犧牲的一代代仁人志士的血汗。今天,為了淮河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了長遠的經濟發展,國務院對淮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問題做出了斷然決策。
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不久前播出的《淮河水》一集,真實而又深刻地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這一對矛盾,展示了黨和政府與人民心心相印,堅決為人民利益負責,為子孫后代負責的決心和力量。本刊特節選該片的采訪、解說本,以引發讀者的深思。
編導:夏駿
記者:白巖松
制片人:袁正明、張步兵、王堅平
播出本整理:吳宇宏
記者:當淮河人千百年來在和洪澇等天災作了艱苦斗爭之后,這幾年卻突然發現,治理淮河又有了新內容,那就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嚴重污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95年8月8號,《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頒布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流域性的污染防治法規,在這里明確提出了淮河變清的時間表。假如你一接觸淮河首先看到的是清澈的源頭,你可能不會感受到這個條例的重要性。可是當你越往后走,就會感覺到這個薄薄冊子的重量。
其實任何一條大河最初的起源都是清澈而又純潔的,淮河也不例外。平靜的發源,慢慢壯大自己的力量,最后匯入大江和大海。當淮河水開始它的千里路途的時候,在前方等待它的命運將會是什么呢?
畫面:黑色、黃色的淮河水
記者:由于近年來淮河流域污染性行業的快速發展,排入淮河的工業污水急劇增加,以致于每年排入淮河干流的污水總量多達40億噸。嚴重的污染導致淮河流域數以千計的人口缺少合格的飲用水源,工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威脅,淮河流域水污染已經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視。
國家有關部門按水質的好壞把地面水分成了五類:第一類是江河源頭水;第二類是人畜飲用水源;第三類是魚類生長水;第四類是工業用水;第五類是農田灌溉水。一二三類水經過自來水廠加工之后,人類就可以直接飲用。但是如果人們生活當中的用水連第三類水的標準都達不到的話,那麻煩就比較大了。
畫面:蚌埠市
記者:在我們面前的是位于淮河中游的擁有70萬人口的城市——蚌埠市。淮河水千百年來養育了蚌埠人。但是近幾年來,在每年的枯水季節,我們前面的這段淮河水連五類水的標準都達不到。也就是說,即使作為農田灌溉水的資格都沒有。哪怕經過自來水廠的加工,某些指標仍然不盡如人意。由于水污染,蚌埠人就出現了背靠大河沒水吃,市民買水賣水這樣一個獨特的城市景觀。
蚌埠市市民劉毅:一吃自來水就肚子發脹,所以不是有賣水的嗎?老太太講,我再怎么也得買地下水吃。她說,我肚子脹了,不好受啊。
蚌埠市副市長孫自慶:在最慌張的一個階段,老百姓上下班自行車都帶水桶,賣水的在街上比賣西瓜的還多。
記者:淮河中上游每一次大量排放污水都會嚴重影響中下游的飲用水源,制造污染事故。位于淮河下游的江蘇省盱眙縣,就是深受水污染困擾的地區之一。
盱眙縣副縣長張建平:從最近幾年發生的情況來看,發生污染延續的時間越來越長,頻率越來越高,造成的危害也越來越大。特別是1994年,一年當中就發生了4次,其中一次最長的是從1994年12月份一直持續到1995年8月份,時間最長,危害也最大。
記者:在過去的很長時間里,淮河水是不是整個盱眙縣內居民唯一的飲用水源?工農業也都是靠淮河?
張建平:盱眙祖祖輩輩都飲用淮河水。當時污水下來以后,幾個月當中,盱眙城10萬人民整天忙于奔波,尋找水源。
記者:今年以來,到你們淮河段的水源,一直是處于幾類水?
張建平:到目前為止,一直處于五類以下。
記者:也就是它連作為工業用水……
張建平:工業用水都不行。
記者:污水的超標排放使淮河流域的地表水質受到破壞,污水向地下滲透又使一些地區的淺層地下水質也受到了破壞。于是在淮河流域的一些地區,老百姓就不再擁有能保證自己身體健康的飲用水源,體質開始下降,開始出現一些由于污染而導致的疾病,這就使人們再次看到污染帶來的危害。
畫面:大壩放黑水,壩上人們由于臭氣而捂住了鼻子
記者:你們守閘人這幾年敢開窗子嗎?
河南沈丘縣槐店閘管理所所長方客民:我們是身受其害。去年開閘,我們四
個機電人員差一點爬不出來,由于下面熱氣翻上來硫化氫氣體,聞到像那個六六粉味一樣,非常濃。開閘后,我們四個人攙扶著出來的。再晚一點,我們四個人全部會暈倒在機房。
江蘇省盱眙縣縣長王世高:1994年特大污染期間,我們盱眙發病率是很高的,當時有1萬5千多人得了急性腸道傳染病,1萬7千多人得了皮膚病,皮膚搔癢,洗過以后它就很癢,就不行了。
盱眙縣淮河鄉黨委書記丁厚誼:只要碰到污水,都爛,手也爛,腳也爛,腿呀都不成樣子。
記者:現在是你們老治淮遇到新問題。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趙武京:是,老治淮遇到新問題。
方客民:污水對閘的損害也是很大的,特別是對閘門的損害特別大。我們在1993年進行了鋼閘門防腐處理,這3年由于水質污染造成的腐蝕,相當于過去15年它自然腐蝕的損失。
記者:網箱養魚是淮河沿岸好多人致富的一種門路。但是當水受到污染以后,沿岸漁民的損失也特別重。1992年5月在淮河的一條支流上,由于受到了污染,4千箱放養的魚全部死掉,損失近1千萬元。僅僅過了3個月,在同樣的一條河流上,又因為受到了污染,1100箱的魚在一天之內全部死光。
畫面:造紙廠原料
記者:在淮河流域到處都能看見這樣的草堆,這些草是造紙的重要原料,由于原料充足,加上這幾年紙價上漲,而造紙工業對于人員的素質和技術的要求不高,小造紙廠在淮河流域就像雨后春筍般地出現。它們和原來的大中型造紙廠一起構成了淮河流域造紙業興旺發達的局面,但是造紙是一種污染性很強的產業,它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COD,大家應當記住這個詞。當它進入水中的時候會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氣,水里沒了氧,魚活不下去,水也就容易變黑變臭。所以就淮河污染的原因來說,造紙排在了第一位。
在造紙業之后,是釀造業,包括啤酒、酒精、檸檬酸還有味精這幾種產品的生產。
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夏青:在造紙業和釀造業之后,對淮河污染比較重的是小皮革業。它的污染特點是污水中重金屬成份比較高,還有導致癌癥的有機成份,當它排出量不是很大時,就容易在自己廠周圍蓄積,慢慢向地下滲透,就會破壞地下水的水質。所以它和造紙業相比起來就容易形成一個特色:那就是自己污染自己。
畫面:黑色的淮河水
記者:曾經有人問過淮河邊的孩子們,說河水是什么顏色的?沒想到孩子們的回答出人意料,說是黑色的,因為他們看到的淮河有的時候受過污染的狀況就是黑色的。那么孩子們正處在生命的源頭,也應該飲用與江河的源頭一樣清澈見底的河水。為了這些孩子,為了這些生命,我們將從現在開始用什么樣的方法使淮河徹底變清呢?
畫面:現場會
記者:1995年9月份,國務院在連云港召開了第二次環保現場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做出了決定:在1996年6月30日之前,對淮河流域所有5千噸以下的小造紙廠的化學制漿設備實行關停。這是中國環保史上最大的一次舉動,涉及的小造紙廠在淮河流域有近千家。
記者:6月30日是淮河流域5千噸以下小型造紙廠的死亡線。從某種角度來說,現在淮河治理采用的是制造污染的企業小的關閉、大的治理這樣一種方針。那么淮河水最后是否能夠變清,還要寄希望于5千噸以上中大型的造紙廠和
其他產業的企業的污染治理情況。
畫面:造紙企業
記者:作為你們廠,是在什么壓力下開始搞這套環保處理設施的?
河南省駐馬店市第一造紙廠廠長王新造:就在1994年,河南省的淮河污染會在淮安召開,我去參加了。當時張省長講得非常嚴重:污水像販毒一樣危害老百姓,像殺人劫貨一樣,所以說不治就沒有出路。
安徽省淮南市安徽造紙廠廠長湯家明:對我們安徽造紙廠,這是當前生死存亡的一個大事情。不治理,就停產,就關閉。非治理不可。
王新造:我們這樣的國有大中型企業負擔很重,不但有4500人要有生活來源,還有800個退休工人要有生活來源。
淮南市副市長劉昭:對安徽造紙廠來說,你說你不得了,你4千職工,你又是淮南市的最大企業,安徽省最大的一家造紙廠,但是從整個淮河流域1.5億人民來說,你這4千人和1.5億人民的生命財產比較起來,你是微不足道的。
記者:聽說蚌埠市和省里簽訂了環保目標責任書?
蚌埠市副市長孫自慶:是兩個。一個是我們的環保責任書,一個是水污染防治的責任書。
記者:對于沒有達到目標,比如說對你本人來說,最后受到的懲罰是什么?
孫自慶:必要的時候我自己辭去職務。不能為老百姓干事,還當這個官干什么呢?
中國環境科學院副院長夏青:如果要讓淮河水還清,我預計初步的投資是275個億,也就是全部淮河流域的每年40億噸的排放污水要百分之百地進行二級以上的處理,都必須處理,淮河就基本達到還清。那么現在這個關停廠的損失,我覺得跟效益沒法比,就是說整個造紙、釀造兩大行業只占了淮河流域7%—10%的產值,而它的污染負荷占了70%。
記者:這次聽到很多人有這樣一個說法:對于淮河流域來說,由于它都是經濟不發達地區,所以人們說貧窮才是最大的一個污染源。
夏青:現在看來,貧窮的根源在于落后的生產方式,必須得下決心。如果不搞經濟增長方式的改變,這也是治表不治本,沒有造血功能,所以非下決心改變工業結構不可。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趙武京:我代表淮河流域1億5千萬人民向流域各級領導和企業家請求:我們要愛護我們的母親,我們要保護我們的母親,我們再不能盲目地在我們母親身上捅刀子了,再不能向母親身上潑污水了,我們不能自己斷了我們自己的生路!
記者:在采訪中,曾經有人對我說,我們淮河流域這里經濟一直不是很發達,這幾年剛找到致富的門道,又被環境問題亮了一張黃牌。的確,這是我們現在面對的問題。但是中國人歷來有個傳統,就是喜歡登高望遠。從某種角度來說,對淮河污染問題的治理就是一次登高望遠的行動。也許過后不久我們站在高處向遠望,可能會有一個更好的明天在我們的視線里。但是這種希望必須從今天起讓淮河一天天、一點點變清才是。相信您會和我們一樣,在未來的幾年內,繼續關注淮河恢復本來面目的全過程。
責任編輯:黃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