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每一顆熱愛西湖的心都禁不住在顫動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是盡人皆知的一句名言。而杭州之美,離不開西湖。“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Meng雨亦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歷朝歷代流傳下來的這些千古絕句,更給美侖美奐的西湖增添了神秘和魅力。
因了西湖,杭州有幸成為世界級的風景旅游城市。
然而,就是這“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湖,從本世紀50年代中期起卻幾度蒙垢:1958年因紅藻泛濫一度變成“紅湖”;1981年因水花束絲藻瘋繁又變成了“黑湖”,且發出難聞的藻類腥氣,令游人掩鼻而過……
為了使西湖重新光彩照人,真正美若西施,1986年9月建成了引錢塘江水入西湖工程。通過更換水體,西湖的自凈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舊的污染源被清除,新的、人為的污染源卻又像藻類一般瘋長。90年代初,隨意丟棄廢物、任意排放污水等非文明行為,竟使西湖幾乎成了“垃圾場”。
1993年下半年,杭州市的新聞媒體對西湖受污染的情況從不同側面作了報道——
龍泓澗白樂橋附近堆積大量生活垃圾,經雨水沖刷全部流入湖中,垃圾來源于附近的農居和餐飲業;
西山路口金沙澗支流入西湖處,某機關大院有5個水管和幾個涵洞每日向西湖不斷排放含有大量汽油、機油及食堂殘羹剩食的污水,附近溪面上浮起厚厚一層油垢;
三臺山深處一家月用水量達7000至8000噸的賓館,居然無任何污水處理設施,將所有污水通過農田排入西湖;附近的工人療養院因污水管道遭人為破壞,月產4000噸左右污水悉數流進湖中;花港飯店月用水量近1.6萬噸,因地勢較低,附近污水管道無法分流,洗衣房、食堂、浴室的污水亦全部流入湖內;
不少出租車司機貪圖方便,在引水入湖的赤山溪給車子“洗澡”;
西湖周圍有不少餐館和居民“偷梁換柱”,將污水接入雨水管道直接排進湖中;
根據有關部門和新聞單位的明查暗訪,查明西湖的污染源遠遠超過先前估計的200個左石……
讀過這些報道,每一顆熱愛西湖美景的心都禁不住為之顫動。
西湖受污染共青團怎么辦
杭州平海路61號,與西湖隔數街相望,這里是共青團杭州市委所在地。連日來有關西湖污染的報道深深牽動著團市委決策者們及每一個機關干部的心。
西湖受污染,共青團怎么辦?
時值杭州正在全市范圍內進行“塑造天堂新形象”的大討論,團市委的決策者們經過思索后很快達成共識:應結合
這場大討論,喚起杭州市民、特別是青年熱愛家鄉的公德心,把保護西湖僅是有關部門的責任的傳統觀念轉變為市民自覺自愿的奉獻行為!
于是,共青團杭州市委會同市精神文明辦公室、市環保局、市園文局、市教委和杭州日報社聯合發起了以“志愿”為特征的“保護西湖綠色行動”,號召并組織社會力量參與維護西湖,以使杭州無愧于“國際著名風景旅游城市”的稱號。
根據“保護西湖綠色行動”組委會的規定,參加這一行動的志愿者須先由所在企事業單位、街道、社區或學校統一組織,向組委會提出申請,提交活動計劃內容,經組委會審核批準,才得成立志愿者小組。
12月17日,第一批志愿者來到報名處——杭州日報社。第一個填寫申請表的是市化工原料總公司科室黨支部書記祝蓮娣。她是在看到招募志愿者的報紙后當即趕來的。她對工作人員說:“這件事是每個黨員應盡的義務,所以沒有經過開會討論我就先來了。”
共青團杭州市委所屬城區系統10個團組織也在第一天就送來了10份志愿小組申請表。團市委在申請理由中這樣寫道:“作為團結、領導全市青年積極投身兩個文明建設的共青團杭州市委全體機關干部應當率先垂范。”團市委的幾位書記身體力行,都當了第一批志愿小組的志愿者。
同一天,杭州市委、市政府領導也以普通市民的身份送來了申請表;省軍區領導也代表駐杭官兵提出了志愿申請。
很短時間內,150支“保護西湖綠色行動”志愿小組宣告組成。這些志愿人員來自社會各行各業,甚至還有外國友人,總人數達數萬人。
12月26曰,“保護西湖綠色行動”正式啟動。
這一天,印著“保護西湖綠色行動”的綠色方巾標志在整個環湖地帶歡快地飄揚。
團市委及園文局所屬單位的志愿者在曲院風荷開展清污勞動。他們有的用鉗子夾、有的用網兜撈、有的直接用手撿,一個多小時就清理出垃圾100多袋。團市委書記張鳴放(現任中共杭州市上城區委副書記)本在市里參加會議,不等會議結束就特地請假趕來。她說:“這么多團員和青年都甘當志愿者,來參加‘保護西湖綠色行動,我再忙也不能不來啊!”
由環保局組織的10個志愿者小組則對22個污染源展開重點調查。這10個小組的成員中有學生、機關干部、消防隊員等,環保局的幾位局長也加入了這支志愿者隊伍。
還有很多志愿者在沿湖一帶向行人和游客分發宣傳品。一對50多歲的加拿大游客在看到宣傳巾上寫著“GREENACTION OF WEST LAKE!”的口號后,很感興趣地向導游詢問這次“保護西湖綠色行動”的情況。當得知杭州市民正在行動起來,自愿清理西湖的污染物時,他們激動地說:“西湖的美是屬于全人類的,我們也有責任保護她!”說完,他們向志愿者要了一疊宣傳品,也當起了向外國游客作宣傳的志愿者。
1994年1月1日,新年元旦,“保護西湖綠色行動”再掀高潮。共青團浙江省委和共青團杭州市委組織近千名志愿者冒著嚴寒,沿湖開展宣傳、清污活動——
來自杭州鋼鐵學院、浙江大學、浙江教育學院的志愿者們在湖濱公園內進行保護西湖的宣傳和監督;杭州師范學院、浙江電大杭州分校的志愿者則在松鶴山莊清運垃圾、鏟除雜草;市教委組織的
130多名中專生志愿者在花港公園和西山路兩側搬走了近百車枯枝腐葉;市園文局的志愿者們從湖中和湖邊小溪共撈起酒瓶、塑料袋、泡沫等廢棄物1噸多……
轟轟烈烈的“保護西湖綠色行動”不僅使西湖重新山青水綠,增強了杭州人民的環境意識,同時也使公德和公益意識深入人心。“青年志愿者”這個光榮的名字也通過這一聲勢浩大的活動走進了廣大市民的生活,贏得了市民的信任。
西湖的明天不是夢
對于“保護西湖綠色行動”的成功推出和順利開展,共青團杭州市委的決策者們欣慰之余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們并未陶醉于此次活動取得的既有成績,而是未雨綢繆,預先提出并思考如何使這一活動持久地開展下去。
通過調研,他們逐漸認識到,要長期保持青年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必須在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加強志愿者行動的機制建設。具體說來,就是要建立相對固定的志愿者隊伍,以協議的形式明確服務內容和目標,并對落實情況進行登記。依此思路,他們組織了3200多名青年志愿者、分成155支志愿服務隊長期在西湖風景區進行污染監測,植綠護綠。幾年來,這155支志愿服務隊不辱使命,使西湖及周邊的環境得到了很好的維護。
在“保護西湖綠色行動”的經驗基礎上,他們采取組織動員與自愿報名相結合的辦法,招募社會各界青年志愿者,組成一支支植綠護綠隊,在全杭州市區因地制宜開展各種形式的植綠護綠活動,并建立相應的報名登記和年度注冊制度,實行“一冊”(《植綠護綠行動記錄冊》)“一卡”(《植綠護綠隊員登記卡》)管理。他們還特別要求各城區團委將植綠護綠活動納入街道青年志愿者服務站的工作之中,規范青少年志愿者植綠護綠活動臺賬。
僅據1995年度的不完全統計,杭州各級團組織共組織團員和青年志愿者綠化造林136次,參加人數達1.77萬人,植樹28.79萬株。
目前,杭州全市32個街道青年志愿者服務站對轄區內的主要綠地情況已進行調查摸底,并利用團組織在街道共建中的優勢,與轄區內各企事業單位和學校協作,組建青少年志愿者植綠護綠服務隊,將綠地按區域分配,由服務站與服務隊簽訂長期養護協議。通過這種方式,青少年志愿者服務組織已就近承擔了全杭州市區90%的綠地的養護任務。
西湖邊上有著這許多的青少年志愿者,有著這些與綠色相隨相依的青春和熱情,她的明天一定會和她曾經擁有的美麗一樣美麗。
責任編輯:彭明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