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平
水流清澈,陽光普照著清潔的城市,海水洗凈了海岸,作物在無污染的耕地上成熟。這些都是能夠實現的。
——《只有一個地球》
在偌大的北京城,常仲明是個地地道道的小人物;小人物常仲明喜歡那些野生的小動物。有一件事足以說明這種喜歡的癡迷程度:他與女朋友的第一次約會,地點就選在動物園。這大概也是一種緣分。
這些年里,濫伐森林、植被遭毀、水土流失導致自然環境嚴重惡化的事情是越來越多了,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也就失去了它們賴以生存的家園,流離失所,生存維艱;有些動物甚至已經瀕于滅絕的邊緣。類似的報道聽多了,看多了,常仲明開始意識到,要保護好野生動物,首先應該保護好大自然,保護好野生動物生息、繁衍的自然環境。
個人創辦一座自然保護區的想法,由此而生。
為了尋找一處適宜創辦保護區的地方,常仲明每到周末都要騎車到北京的郊區,考察那些游人鮮至的山山嶺嶺。其間,登高爬低、翻山越嶺的種種艱辛可想而知。終于,在昌平縣的流村鄉,他相中了一處荒僻的山谷。這里,北高南低,中間平坦,北端有“干龍潭”,可作天然屏障。最南端雙峰對峙,窄處只有數十米,只要將其一封閉,就是一座條件極為優越的動物自然保護區了。
東挪西借,八方求援,常仲明籌集到了辦保護區所需的8萬塊錢。1995年4月,他在合同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他將個人租賃這片荒山70年。
接下來的工作是艱難而漫長的。他要在保護區內挖3個盆狀蓄水池,將終年長流的山泉引進來;在可耕種的山地上,他要種上玉米和高梁,讓野生動物們食用;在保護區最南端,他還要建一道封閉型土壩,使他的保護區真正成為不受任何干擾的世外樂園。
最初的日子里,這些工作便成了常仲明亟待完成的當務之急。其實,那時他最該做的倒是先給自己造一個稍稍舒適點的窩。他住的兩間小土屋是以前養蜂人留下的,破爛,簡陋,連遮風擋雨都成問題。風雨之夜,勞累了一天的常仲明,根本就無法在山里陰冷的空氣中安然入睡。在土炕上凍得哆哆嗦嗦、輾轉反側之際,他就會一個勁在心里嘀咕:是得趕緊修修這破窩呢!可到了第二天,他似乎就又忘記了夜間所受的苦楚,抓起鐵鍬,挖池筑壩去了。
其時,常仲明是建國飯店銷售部的經理助理,后來又做客戶經理,真正屬于保護區的時間,只有周末和周日。周末,他騎車趕往保護區;周一,再騎車回城里上班。城里離保護區60多公里,還有一半是山道,單程需要3個半小時。這對他的肉體和精神都是一種嚴酷的考驗。飯店銷售部的工作是緊張、高速的,忙碌了一個星期,他最需要的就是充分休息,是美美地睡上一覺。但他卻不能往床上躺,他生怕一躺下就會連起床的氣力都沒有了。有時正騎著車,尤其是正在坎坷難行的崎嶇山道上奮力蹬車時,他突然就會有一種力盡不支的疲乏感,襲遍全身,雙腿似乎再也聚不起一絲力氣去蹬車了。這種情形在他身上已多次發生,每次,他都是咬著牙,才硬挺了過來。
那一次,他騎車到清河附近,在一處拐彎口,被一輛逆行的機動車撞翻在地,左臂腫起老高。他拒絕了肇事者拉他去醫院的要求,用一只手扶把,騎完了剩下的幾十公里路。他心里惦記著尚未完工的土壩,他的保護區的門戶。那次,他是手腳并用著,為土壩拍上了最后一鍬土。
最初的計劃完成之后,占地300畝的保護區已有了點大模樣。常仲明開始挖坑栽樹。當地的山民告訴他,他擁有的這片荒山在50年代曾樹木繁茂,是野生動物的天然樂園。林子里,活動著大量的山雞、野兔和成群的斑羚,狼和狐貍也是時常出沒。但是到了80年代,樹木被大量砍伐,野生動物無處藏身,到處又都有瞄準它們的獵槍,原先樹木成林、野生動物隨處可見的情形遂成昨日景觀,不復再現。常仲明心中大慟,決心用自己的雙手,為這片荒山重披一身綠裝。挖坑、栽苗、澆水,山上山下,他終日辛勤忙碌的身影,遂成為一道永不會消失的風景。
常仲明樂在其中。他告訴記者,他在山上時常常會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天是那么藍,藍得讓人心醉。山風清涼而純凈,遠比城里人使的電扇、空調什么的,來得爽氣、怡人多了。每次捧起清亮的山泉,他就會想起城里3元錢一瓶的礦泉水。“山泉比礦泉水不知要強似多少倍,可我幾乎每天都用泉水洗澡。有時我都覺得我是不是有點太奢侈了。”常仲明不無自得。
應該承認,自然環境的惡化已經是人所共所的不爭事實;對此,捶胸頓足者有之,慷慨激昂、滔滔不絕者有之,但卻少有人將一腔優忿化作具體的行動,真正去為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奉獻上一己之力。常仲明的不同凡響之處就在于,他將對于環保的憂患意識變成了切實的行動。他由此成為中國個人創辦自然保護區的第一人。
順理成章,常仲明也就成了人們心中值得效法和敬仰的人物。當他的事跡見諸報端,一封封熱情洋溢的來信就飛到他的案頭。給他寫信的有戰士、教師、大學生、退休工人,他們盛贊他的義舉,紛紛表示要不計任何報酬,加入到他的環保事業中去。
現在,已經有4個志愿者在常仲明的保護區內工作。“只能要這幾個了,再多,我就無法解決他們的食宿問題。”常仲明說。但對那上千名給他寫信、打電話,志愿為他的保護區工作的人,他心存感激。他覺得他的工作正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理解和認同,這使他欣慰不已。也因此,當前林業部副部長董智勇同志建議他將保護區起名叫“常仲明自然保護區”時,他沒有接受老部長的提議。“環保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業,而是千千萬萬人共同的事業,常仲明說。他將保護區命名為“自然之子自然保護區”。
1996年9月18日,對于常仲明來說,是一個令他無比振奮的日子。中影實業公司與他聯系,準備將公司所屬、位于順義境內的5000畝荒山交給他來經管。5000畝,與他現在的300畝相比,面積大上十多倍,足夠他大干上一番了。而且,順義離昌平不遠,來往也方便,將來,兩個保護區若能連接起來,那該是怎樣的一幅景觀啊!
常仲明心馳神往,那幅藍圖如一道夢中的彩虹,長久地懸掛在他面前。他雄心勃勃;他要使夢想成真。
“水流清澈,陽光普照著清潔的城市,海水洗凈了海岸,作物在無污染的耕地上成熟。這些都是能夠實現的。”——這是曾風靡世界的《只有一個地球》里的一段話。如果說作者的描繪并非過于樂觀的話,那只是因為在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活躍著一大批像常仲明那樣以保護自然為己任的環保志士。我們當然有理由相信,有他們在,我們的地球,終有一天,會成為一個清新如洗的星球。那醉人的美好的綠色,終將覆蓋我們生活的每一處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