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禾 王鋒
卜衛(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少年兒童與廣告是一個值得十分關注的問題。尤其在現代社會,廣告業發展越來越快,少兒教育越來越復雜。這兩年我在《父母必讀》上開專欄,回答家長的問題,其中有很多都是關于兒童與廣告的。來信中,許多家長認為廣告對孩子一點好處都沒有。今天一個營養液,明天一個增長樂,后來又是個八寶粥,應接不暇。特別是一些營養液,廣告說得大人動心,孩子吃了全長胡子來月經。有些問題醫學界知道但不敢說,廠家要告他們官司打不起啊。這些至少說明了兩點:廣告鼓動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追求物質,不好;再則,有些產品質量有問題,對孩子影響更惡劣。
楊東平(北京理工大學副研究員):我在哪兒看過一條規定:廣告不可讓兒童覺得你不買這商品就可能影響你的健康,也就是說廣告不可以以孩子為直接述說對象,查我國的《廣告法》又沒有。
郭大公(貝爾廣告公司總經理):我們搞廣告的,太知道《廣告法》了,誰都可以解釋,太籠統,太不具體。不過就你剛才說的這一條,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你想想,對廠商來說,唯一的目標是市場;對廣告人來說,唯一的目標是幫助廠家進入市場,怎么進入?做廣告首先要明確的就是“目標消費群”,兒童商品廣告的目標消費群無疑就是兒童,不給他們看給誰看?我們千辛萬苦地做廣告,就是讓他們看后滿地打滾。
祝華新(《人民日報》記者):但問題在于,兒童是一個不成熟的消費群體,他對一個產品的要求,并不取決于他是否需要,廣告把他打動了,他們就會又哭又鬧地找父母,這也會帶來很多問題。
郭大公:大人也存在這個問題,也未見得就是完美的消費者,你總不至于要求廣告也不能以他們為述說對象吧。
祝華新:大人總相對成熟些。我的意思是,你做少兒產品廣告,述說對象應是父母,比如有一個什么奶粉的廣告,廣告詞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哦”,產品是為孩子,但廣告指向父母,就很好。
郭大公:我們去說服父母還不如動員孩子去策動父母,這誰都知道。
祝華新:不過有些廣告確實對孩子產生不好的影響,如有個廣告,老師讓畫圖形,一幫孩子都在畫,可就一個孩子一動不動。后來這孩子居然又第一個交卷,而且畫得最好,原來他有畫圖儀。我現在都還記得那小孩亮出畫圖儀時對全班同學鄙夷的神態。這不是助長孩子的驕傲,藐視別人么?更露骨的是南方一家飲料廣告,最后一個小女孩甜甜地問一句“今天你喝了沒有”?簡直是煽動了。
楊東平:前兩年我就寫過一篇文章,發表在《中華工商時報》上,題目是《給廣告必要的限制》,關心孩子們,建議在我們的電視上,劃出一二塊凈土,把孩子與廣告相對隔離開來。
卜衛:恐怕這也不是辦法。對于廣告對孩子的影響,我覺得應該具體分析,其中消極影響自然是有的,如物質主義傾向。再比如熒屏上你一口我一口,甜甜蜜蜜小倆口;孩子打架,喝了××營養液就贏,等等,都會對孩子產生誤導。可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廣告首先是一種商品行為,它使用一切手段引起人們的購買欲,在現代社會里是正常而且是必須的。兒童是社會的兒童,兒童的成長自然也離不開這個大的社會環境,兒童的成長也需要看廣告。國外已經有對兒童專門的消費教育,廣告教育,告訴他們從小學會怎樣看廣告,怎么掌握錢,怎樣買到自己最需要的東西。近兩年臺灣也有人研究青少年怎樣表達自己的消費動機,怎樣利用商品來表現自我。兒童成長需要像廣告這樣的東西促使他社會化。
祝華新: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看到,兒童的辨別能力是很低的。小孩看廣告有一個基本邏輯,第一步是我想要,第二步是我為什么要,因為我們班里別的小朋友都有,大家都有我為什么不能有?他跟成年人不一樣,根本不會考慮自己需不需要。只要看到廣告里的小朋友有就以為所有的小朋友都有。年齡大一些的青少年社會性消費動機表達十分強烈,他是想通過關注某種品牌來提高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也就是花錢買面子。臺灣一家傳媒在大陸北京、上海、廣州、武漢四城市做調查發現:接觸廣告越多的青少年,物質主義傾向就越嚴重。
郭大公:祝先生的話讓我想起我們搞過的一次調查,兒童對廣告的反映出
乎意料地強烈,兒童對廣告的記憶比大人強多少倍。在電視劇、動畫片、廣告——你最喜歡看什么的選擇中,居然有許多小孩選擇廣告,弄得我受寵若驚。
楊東平:是啊,廣告那絢麗的色彩,不斷切換的畫面,奇妙的意境,都是小孩樂于接受的,甚至有的廣告大人不懂小孩都能看懂。好的廣告對少兒的語言學習,想像力訓練都很有幫助。不過這里最重要、最需要強調的一點就是“好的廣告”。
祝華新:什么叫“好的廣告”?無非就是好的創意,好的攝影,好的產品,這樣的廣告目前我們屏幕上見得太少了。我們又涉及了廣告業一個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話題:廣告與創意。“好的廣告”對少兒們的智力開發影響無疑是很大的。
郭大公:廣告是廣告人的活兒,可廣告又不是廣告人的活兒。廣告人和商家往往是一種既相互需求又相互沖突的關系。作為搞廣告的誰不想出好的創意,誰不想別出心裁一播驚人?可往往我們拿著冥思苦想的創意一到企業那里,新東西就全沒了。他們問一句“老百姓能懂嗎?”再一句“這里要這么做成本太高了”,你就完了。廣告人受商家的氣受大了。上次電影學院的周傳基教授問我們:“是不是你們給出三個創意,客戶總是要最差的一個?”我們齊聲說“是!”我們只是一個手段、一個工具,完全受命于商家,老板你說吧,你要怎么著?
祝華新:真是不足為外人道啊,你們的難處也不小。郭先生能不能跟我們聊幾個好廣告,讓我們聽聽好的廣告創意是怎樣的。
郭大公:“好的廣告”就是要有好的創意,有了好的創意,可以彌補制做上的不足。我們做廣告的常說關鍵是要找一個“點”,很不容易。什么是“點”呢?就是恰到好處,這一句,這一景,恰好說明了這個產品,恰好說明了你要表達的意圖。點找著了,我們就會想很多辦法去營造這個點,實現這個點。
臺灣廣告界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臺灣有些廣告非常有文化,對大陸本土文化延續得非常好。它對中國文化中語言文字、成語典故、詩詞意趣的利用非常到位。我認識一位臺灣創意師,還是個小姑娘,做一個“中秋月餅”的廣告,她把一個月餅掰成中國地圖,再掰下一塊“臺灣”,再拼在一起拍張照片,廣告語是“中國的月亮并不圓”。一種華人同根的民族情結躍然而出。臺灣還有個“父親節”的廣告也很有名。廣告構成就是一張照片:房門口一角,爸爸胖胖、厚厚的、臟兮兮的鞋,一雙典型男人的鞋,然后媽媽秀氣的鞋靠在爸爸的鞋上,再是一雙小孩稚氣的鞋又靠在媽媽的鞋上,廣告語:掙錢的爸爸不能倒,父親節祝爸爸健康!非常準確。你說它非常深刻嗎?高雅嗎?都不是,它只是抓住了人性中非常敏感的一點,動人心魄!
楊東平:臺灣還有則廣告,也挺棒,畫面是一扇汽車的防雨玻璃,外面下著雨,看不見人,只有雨刷子。玻璃前面是一個酒瓶子,瓶子先是滿的,玻璃外景色十分清晰,后來隨著瓶子里的酒越來越少,窗外景色也越來越模糊,最后“轟”的一聲,什么也沒有了——真是不著一字,盡顯風流。還有一“計劃生育”的廣告:左邊是一安全套,右邊是一奶嘴,二者外形極橡,安全套下一句廣告語:多一分小心;奶嘴下一廣告語:少一分操心。多棒!
卜衛:好了,也別扯太遠了,如果我們的廣告都能像上面那樣智慧,中國的孩子們就萬幸了。不幸的是我們生活中還有大量不健康,拙劣甚至虛假的廣告,嚴重傷害著我們孩子的身心。不錯,孩子總是不成熟的,而廣告又是商業社會的必然,怎么辦?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償試對家長進行廣告教育。兒童的廣告概念是需要訓練的。首先,要告訴孩子廣告就是對產品的宣傳,它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你的購買行為。但作為買者,要教育孩子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買東西,而不能完全聽廣告的,否則家里就會有一大堆雖然好但還是不需要的東西。第二,要告訴孩子一些廣告的常識,廣告就是鼓吹,因此比喻夸張是它的慣用伎倆。第三,要教育孩子相信科學,增長知識,通過讀書、咨詢、來辨別,有效利用廣告。國外許多父母都要為孩子制定消費計劃,家庭大的消費行為吸收孩子討論,這對孩子都是很好的鍛煉。
責任編輯:黃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