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克斌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長期以來,把發展經濟、增強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第一位。由于生產力水平所限,我國的經濟一直以粗放外延式發展為其特征,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實現經濟的較高增長。其結果導致資源供給不足,環境污染日重,生態破壞加劇。據近幾年的監測,全國600多座城市中大氣環境質量符合國家一級標準的很少,某些城市總懸浮微粒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十幾倍,個別城市甚至成了“衛星上看不見的城市”;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形成了大面積酸雨區;流經城市的河段,有86%遭到比較嚴重的污染,出現明顯的“岸邊污染帶”;許多重要的大型湖泊如巢湖、滇池等,其污染程度已影響城市正常供水;在一些農村地區,“一個小紙廠污染一條河”的現象十分普遍;城鎮噪音超標問題比較突出;工業固體廢物每年堆存6億噸,歷年總占地5萬多公頃;汽車尾氣和有毒有害廢物的污染問題在局部地區有加重的趨勢。從生態環境的情況看,目前,全國約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積接近1億公
頃,并仍以每年100多公頃的速率在退化;森林覆蓋率僅為13.9%,人均林地面積不足0.12公頃,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5%;海洋近海海域污染和過度捕撈有加重的趨勢。1993年發生赤潮19起。總體上看,西北部生態脆弱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相當緊迫。在全球環境問題上,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是比較大的,通過節能、提高效率而盡量少增加排放的任務相當艱巨。在2010年中國將停止生產和使用臭氧層消耗物質,實現這個目標也需要作出艱巨的努力。
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工業革命之后流行的發展模式,特別是生產和消費模式已難以為繼。這種模式雖然使一些幸運的地方富裕和發達起來,卻在更多的地方造成了貧困和落后;雖然提高了人的生產能力,卻過度地消耗資源,破壞了生態平衡和生存環境;雖然部分滿足了一些人的近期需要,有時卻犧牲了人類長遠的發展利益。因此,這種模式既沒有帶來全球普遍的和共同的發展,也未能保護好環境。
環境與發展領域尖銳的矛盾,迫使人們對過去在資源環境方面采取的戰略和措施進行認真的反思,并探索一條有效的、導致人類繁榮昌盛的道路。“可持續發展”正是在總結了發展與環境相互關系的正反兩方面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由來已久,在傳統的農業林業實踐中和水資源管理中,可找出許多成功的范例。但第一次作為當代的科學術語明確地提出并給予系統的闡述,是在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組織制訂的《世界自然保護大綱》中。在該組織1981年推出的另一部具有國際影響的綱領性文件——《保護地球》中,對“可持續發展”給出的基本定義是“改進人類的生活質量,同時不要超過支持發展的生態系統的負荷能力”。1992年6月,可持續發展這一概念被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有183個國家和70多個國際組織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所接受。它與生物多樣的保護、全球變化問題一起被列為當代生態和環境科學的三大前沿領域。
可持續發展思想將環境保護從傳統的污染防治、生態恢復等領域,擴展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等更廣泛的范圍,并將促進人類社會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方面發生根本性變化,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既無條件走工業化國家“高資源消耗,高生活消費”的道路,也不應重蹈工業化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們的唯一選擇。我國政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已經制訂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戰略措施。1992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批準了我國環境與發展的十大對策,將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列在首位;1994年3月,國務院批準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級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把可持續發展由理論和概念推向行動,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1996年初,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把實行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兩個根本性轉變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實現我國跨世紀建設藍圖的關鍵措施。
中國工業化起步較晚,一旦實現持續發展戰略,必將后來居上,前景廣闊,并為后工業化國家的發展開辟一個光輝前景,同時,這無疑也是人類環境保護史上一次質的飛躍。
責任編輯:駱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