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川
科學家預言:21世紀是人類的海洋世紀,海洋將成為科技發展的試驗場;軍事家斷言:在未來戰爭中,誰利用、控制了海洋,誰就擁有了主動權。
本世紀末,世界的海軍界掀起了一場“海上革命”,其中,美國海軍再次充當了這場“革命”的急先鋒。
90年代初,公開亮相的美國海軍“海影”(SeaShadow)號隱形艦徹底打破了傳統的艦艇設計,令人耳目一新。正當人們對“海影”艦的設計評頭品足時,《紐約時報》于1995年9月3日爆炸性地披露了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杰里米·布爾達提出的以導彈為主要打擊手段的“武庫艦”(Arsenalship)新構想。一時間,“武庫艦”吸引了各方人士的目光,眾說紛紜,褒貶不一,新聞媒介更是炒得沸沸揚揚,這無形中給“武庫艦”蒙上一層神秘色彩。
無獨有偶,戲劇性的變化又發生在“武庫艦”身上。1996年5月17日,布爾達部長為“V”字勛章開槍自殺,使“武庫艦”成為這位海軍上將的“最后絕唱”。不知是對亡靈的慰藉,還是“武庫艦”時來運轉,在布爾達死后的日子里,“武庫艦”越來越多地得到認同,有人甚至說它是“21世紀水面艦艇發展的趨勢,代表了冷戰后的海上新思維”。
那么,這個令人喜憂參半的“武庫艦”究竟是怎樣的呢?
根據美國海軍戰略研究小組透露,前蘇聯的解體,宣告了蘇美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結束,美國海軍的戰略任務從遏制前蘇聯的擴張轉移到應付地區危機、實施局部戰爭;作戰對象由前蘇聯的海上力量轉為第三世界國家的近岸海上兵力;作戰范圍從針對前蘇聯的太平洋、大西洋海域擴展到世界任何一個危機爆發地,即:“要準備在東亞、中東、北非和拉美等地同時打幾場區域性戰爭”,戰火由大洋轉向近岸、縱深內陸;作戰式樣由爭奪制空權、制海權、摧毀敵海空力量轉為多兵種的聯合作戰。1991年的海灣戰爭,特別是聯合部隊全面進攻前摧毀率高達85%的巡航導彈的使用,使美國人認識到要想取得局部戰爭的優勢,必須在發起全面攻擊前,用精確制導武器實施突擊,打擊敵方要害,削弱其戰斗力,為后續部隊掃平障礙。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布爾達率先提出利用活動范圍廣的艦艇為導彈提供發射平臺,發揮各種導彈的威力,實施戰略目標攻擊、切斷敵后勤補給、防御敵空中威脅并為兩棲登陸提供火力支援。于是,一種借助導彈的成熟技術和作戰威力、創新設計的高效率、強打擊力的“武庫艦”新構想誕生了。
新構想下的“武庫艦”將是一種載有大量導彈、能夠獨立進行海上戰斗任務的全新水面戰艦。從某種意義上講,它相當于可以實施戰略目標攻擊的“海上浮動彈藥庫”。目前,美國政府正竭力在1997年財政年度撥款2500萬美元簽訂設計合同,預計1998年完成試驗艦,到
2001年實現首制艦的服役。按照軍方的要求與所提供的材料,設計與建造費用將在5億至10億美元左右。如果進展順利,美國海軍希望在下個世紀初建成5—6艘火力強大的“武庫艦”。
對于“武庫艦”在海戰中的運用模式,布爾達上將曾公開表示:這種新型戰艦將與其他艦艇一起航行,從而保證“武庫艦”可安全地潛伏在遠離敵國海岸的海面上,并借助空中偵察機、無人駕駛飛機、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及其他艦艇所提供的有關攻擊目標的數據,在數分鐘內發射500枚導彈,實施比航空母艦出動艦載機進行空襲更快的導彈攻擊。為此,“武庫艦”在艦體設計和動力選取上進行了重大“革命”,在建造上大膽選用了民船的標準,吸取了潛艇的某些技術經驗,采取了最新的隱形設計,創造出標新立異的水面戰艦模式(參見圖)。
“武庫艦”的排水量為40000噸;艦長270米,寬32米,壓載干舷1.5米;航速25節;采用半潛式雙層艦體和矮小、內斜的上層建筑,舷側與上甲板均采用倒角連接,艦體型線光滑圓順,最大可能地減小艦艇的雷達散射面積,艦上的各種裝備要求有較小的輻射噪聲、磁信號、電磁波信號、紅外信號以達到最佳的隱形效果,就連號稱“隱形技術之父”的國防部長佩里也對此大加贊賞。
鑒于“武庫艦”沒有裝備更多的防衛武器,設計中吸取了超級油船的經驗,采用雙層艦體以使艦在水線長度的15%破損情況下仍能維持航行。此外,艦上配有先進的全自動損管、消防系統,提高了艦的生存能力。全艦實行高度自動化,只需20—30名艦員即可完成各種操作。相應的,“武庫艦”的自持力也得到了提高,設計中規定:食品供應量達45天、維修備件/設備90天、醫療用品180天、非設備消耗品45天、其余存貨45天。艦的設計壽命達35年。
應該看到,構想中的“武庫艦”作為未來海戰中強大的火力艦,與其他艦艇有很大不同:艦上除裝備了“密集陣”近程反導系統外,所有攻擊性武器均為導彈,艦上500個導彈發射裝置全部安裝在艦體內,可同時發射多種導彈,打擊不同方向的目標,每個發射單元要求能夠發射不同類型的導彈。艦上攜帶上千枚各式導彈,其中包括“海麻雀”中程艦空導彈、“戰斧”巡航導彈、用于火力支援和火力壓制的陸軍戰術導彈等,這些導彈將通過垂直發射技術和現代協同作戰能力(CEC),實施速度快、火力強、力度大的目標攻擊,從而使“武庫艦”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導彈戰艦。試想,成百上千的導彈齊發,將使被打擊目標陷入怎樣的災難?從這個意義上,“武庫艦”一旦走出構想變為現實,將是未來海戰場上地地道道的“黑”色殺手!
由于“武庫艦”不能直接獲取戰場信息、識別目標和中繼制導,所以對通信系統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艦上C4I系統(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及情報系統)不僅要具備接收、處理、顯示和儲存各種有關戰術指令的能力,還要具備對全艦各種探測系統的信息以及艦外各種輸入信息進行評估和轉換的能力,以便與其他艦艇、飛機、衛星、岸基中繼站保持聯系,及時、準確地進行目標攻擊。
“武庫艦”作為美國海軍世紀之交的新構想,滲透了高科技的發展。但要實現這種構想急需克服諸如自動化的作戰指揮、預警探測、艦船操縱、損管制及多種導彈共用發射裝置等技術難題。與此同時,“武庫艦”還面臨著補給困難、作戰風險大、一旦發生導彈爆炸勢必危及護航艦船的種種弊端。因此,揚長避短,已成為充分發揮“武庫艦”打擊力的首要問題。
“武庫艦”一出臺,就以其設計新、火力強、費用低的特點,形成了咄咄逼人的態勢。回想20年代航空母艦產生對一代“海上霸主”的戰列艦形成的強大沖擊,并最終躍居霸主寶座,成為當今世界的“海上超級恐龍”。有人類推,較之航空母艦技術復雜、造價昂貴、編隊龐大、易遭攻擊等弱點,“武庫艦”大有可能替代航空母艦,成為海上一代新霸主。
事實果真如此嗎?回答是否定的。
布爾達上將在提出“武庫艦”構想的同時,強調美國要保持“最小的有效力量”,至少要擁有13個航母戰斗群。他表示:“我希望有15艘航母,否則,我們在應該部署航母的地方會出現缺口。”在現代多元立體化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協同使用已不再陌生,“武庫艦”雖以主力艦的身份出現,但并不意味著由此取代航空母艦。具體說來,“武庫艦”與航空母艦均非一個完整的作戰體系,它們各占優劣,互為補充,在維護美國全球利益中必將成為海軍的“左膀右臂”,從而實現美國海軍全面創新的作戰方法,保持武器裝備上的絕對優勢,發展精確打擊和機動作戰理論。
毋庸置疑,“武庫艦”的出現使全球軍方人士切身感受到21世紀的來臨將伴隨著一場更為深刻的“海上革命”。
責任編輯:黃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