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明
人工喂養的嬰兒多是吃牛奶長大的。他們與母乳喂養的寶寶相比,容易患以下一些疾病。
過敏癥芬蘭赫爾辛基兒童醫院的一個科研小組對1975年第一季度出生的235名兒童進行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并在這些兒童l歲、3歲,5歲、10歲和17歲時分別測定他們是否患有過敏癥。他們發現。這些兒童中人工喂養或母乳喂養低于1個月者患濕疹、哮喘和花粉過敏等疾病的比例明顯高于母乳喂養1個月以上者。17歲時,前一組被調查者患哮喘、食物過敏等疾病的比例為65%,而后一組僅為40%。科學家推測。母乳中大量嬰兒所必需的營養成分,可使嬰兒消化系統和免疫系統健康發育,有利于抵抗過敏源的干擾,不易患上過敏癥。
糖尿病加拿大和芬蘭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牛奶中的一種稱為ABBOS的蛋白物質是少年型糖尿病的重要誘發因子。研究人員發現,有糖尿病傾向的嬰兒的白細胞能與ABBOS結合。并把它們破壞,而在產生胰島素的胰島β細胞表面有一種酷似ABBOS的蛋白質。如果白細胞把它誤認為ABBOS。則β細胞就會遭受攻擊并被破壞,而有發生糖尿病的危險。
中耳炎英國醫生對母乳喂養和人工喂養進行了分組觀察。在200多名兒童中,有12名人工喂養的孩子經常發生中耳炎。這是因為母乳中含有免疫球蛋白A,能夠抵抗一些引起中耳炎的微生物。而牛奶則沒有這一功能,所以人工喂養的嬰兒易患中耳炎。
牙咬合不良加拿大研究人員對108名兒童過去5年喂養方式與牙治狀況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這些兒童接受了10種咬合變異測試,結果發現,49名以奶瓶喂奶的兒童中,有11名牙咬合不良,59名以母乳喂養的兒童中只有2名有此現象。
齲齒人工喂養嬰兒使用奶瓶,瓶內是牛奶、糖和果汁等,常呈強酸性。吸吮時,橡皮乳頭和這類飲料貼附于牙面;吸吮后,粘稠又易發酵產酸的飲料滯留于牙面,起酸蝕牙面、使牙面脫鈣的作用。另外,用奶瓶吸吮時。肌肉的活動力比吸吮母乳時弱,有的嬰兒又邊吃邊玩似地吸吮,吃飽后即入睡,唾液流量因睡眠而減少,使口腔的自潔作用減弱,這些因素都使人工喂養的孩子易生齲齒。
冠心病人工喂養的嬰兒比母乳喂養的嬰兒成年后患冠心病的可能性高,因為牛奶和其他代乳品中微量元素銅的含量低于母乳。銅是多種酶的組成成分,參與脂肪類物質的代謝,缺銅可使血膽固醇增高,容易導致動脈硬化。
猝死綜合征它是指外表似乎完全健康的嬰兒,發生不能預料到的突然死亡。因為死亡通常發生在搖籃里的睡眠中,所以也稱“搖籃死亡”。這種情況,以人工喂養兒居多,其原因是人工喂養兒舌偏大,睡眠時下頜向后移動性大,吸吮動作使舌收縮傾倒,從而容易阻塞呼吸道,引起缺氧。導致心臟停搏而發生猝死。
腹瀉和呼吸道感染母乳中含有豐富的抵抗疾病的免疫物質,如有抗感染和抗過敏作用的抗體——免疫球蛋白和具有抗感染力的活的白細胞,可增強嬰兒的抗病能力。而牛奶中不含預防感染的白細胞和抗體,所以人工喂養的嬰兒較易得腹瀉和呼吸道感染。細菌在人工喂養食物中生長迅速,即使每次將奶瓶煮沸消毒,仍無法防患于未然。
營養性疾病牛奶雖較母乳含鈣多,但磷也太多,比例不適合。且大部分鈣不能被吸收。牛奶中鐵吸收率低于母乳4~5倍,且牛奶還可能引起隱性失血。牛奶中的鋅不易被腸道消化吸收。牛奶常需煮沸消毒,維生素C容易被破壞。所以,人工喂養的嬰兒容易患佝僂病、貧血、鋅缺乏癥、維生素c缺乏癥等營養性疾病。此外。人工喂養時,由于代乳品配制不易掌握,如調配過稀或量過少則易造成營養不良。
由此可見,年輕的媽媽應該履行自己的職責,用自己的乳汁來哺喂小寶寶,盡量讓小寶寶吃母乳(至少4個月),尤其是要吃到最初兩周內的初乳,不要輕易放棄母乳喂養。如確實不能用母乳喂養而需要人工喂養時。應選用優質乳品或代乳品,調配恰當,供量充足,注意消毒。同時莫忘以上一些疾病的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