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紅兵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世界每年新發生的癌癥患者約有700萬,其中30%~50%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我國的癌癥患者也有半數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由于社會上一些人、甚至一些醫護人員對此認識不足,以至不少癌癥病人蒙受疼痛之苦。
對早、中期癌癥引起的疼痛,通過抗腫瘤治療絕大多數可以被控制。而晚期癌癥病人的疼痛。往往直到生命結束尚未得到控制。癌癥病人晚期疼痛為何難以控制?疼痛學家認為有下述原因:①疼痛來自腫瘤直接侵犯,包括原發灶和轉移灶。在轉移灶引起的疼痛中骨侵犯約占1/2,其余見于神經受壓迫或浸潤、內臟或軟組織受損害。②疼痛由診斷和治療措施引起,如手術疤痕;放射治療后纖維化,壓迫神經或影響血管、淋巴管回流;化療后的中毒性神經炎,都會引起疼痛,甚至是難以控制的劇痛。③疼痛來自伴發的非癌性疾病,如帶狀皰疹、糖尿病性神經痛等。④精神心理因素。癌癥常引起病人情緒改變,最常見自§有憂郁、焦慮、煩躁、恐懼、失望等,這些情緒改變可降低痛覺閩,加重或引發疼痛。
對癌痛的治療,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三階梯鎮痛療法”給藥。即按照疼痛級別,由弱到強地采用各種鎮痛藥。既鎮痛又不濫用,減少藥物的副作用。然而,也有些癌痛病人雖然注射了杜冷丁或嗎啡。都未能有效地控制疼痛。有些病人出現耐藥性后,醫生或家屬不愿加大用藥劑量。有些病人出現用藥后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不知如何選用藥物。另外有些人到了生命的后階段,難以經常去醫院就診,病人和醫師的聯系只得通過家屬間接進行,這些都會影響癌痛的治療效果。
最近,有關專家對癌癥疼痛的治療進行了總結。發現神經阻滯療法對診治癌痛有如下價值:診斷疼痛來源、控制疼痛、預測治療效果、預防幻肢痛等。常用的阻滯部位有三叉神經、頸叢、肋間神經、腹腔神經叢、頸星狀神經節、腰交感神經節。阻滯療法對傳入神經性痛效果較好,常用藥有局部麻醉藥、激素及神經破壞劑。注射神經破壞劑酚甘油或無水酒精到神經節、神經干、神經叢、硬膜外腔或蛛網膜下腔,可產生長時間或永久性的止痛。對多處疼痛、全身用藥效果不滿意的病人,破壞劇痛部位的神經,可使疼痛減輕,減少鎮痛藥的用量。胰腺癌引起劇痛時,腹腔神經叢注射破壞劑可使90%病人的疼痛消失。有的可維持到生命結束。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注射無水酒精,可控制頭面部癌癥疼痛。肋間神經阻滯對胸壁癌癥疼痛效果確實。值得指出的是,連續椎管內注射破壞性藥物,對常規麻醉性鎮痛藥不能控制的頑固性疼痛,或用藥后不良反應嚴重的晚期疼痛,均能產生良好的鎮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