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潔群
去年偕老伴赴悉尼探親,雖然只有短短3個月,但對我這個從未跨出國門的人來說,所見所聞,畢竟新鮮而值得回味。
一月底,上海還是隆冬天氣。我們上午從上海虹橋機場起飛。途經日本東京,于次日上午抵達澳大利亞悉尼,共約十八九個小時,包括在東京成田機場候機的3小時。到達悉尼空港時,我身上的羽絨衣早已脫掉,穿兩件羊毛衫也覺得不合時宜;周圍人群多半是夏裝,不少青年人穿T恤衫、著短褲。我意識到這里已經是南半球了,悉尼正是仲夏天氣。不過在悉尼的3個月中,我始終沒有感受到炎夏酷暑的威脅,因為只有在中午陽光直射的那一二個小時,才感到炎熱,早晚仍很涼快。夜里仍要蓋薄被,睡的是席夢思。澳洲人大概不用草席。
悉尼給我的最初印象是空氣清新,一片藍天,沒有煙塵,沒有噪聲,到處可看到綠色草坪。皮鞋不必擦了,鼻子里也掏不出青灰色的污物來。兒子家里從不掃地(室內及公共走廊,包括扶梯。全鋪滿地毯),也不揩灰,大約每隔十天半個月才使用一下吸塵器。
住宅區的民居估計一半以上是平房,一戶一幢,小巧玲瓏,形式大同小異。基本上是門前一小塊綠地,矮樹、花卉掩映。我每天清晨外出散步,經常看到有女人或老人拖著皮管在為花叢、草坪澆水。也有一些三四層樓的公寓式住宅,底層大多為車庫。我兒子一家住在一個凹字形的大庭院里,共有三十多戶人家。庭院前面是大草坪,有幾棵參天大樹,一側有個小游泳池,估計長約十七八米,寬約七八米。后院也是草坪及幾株高矮不等的樹,另有個公共晾衣架。可停二三十輛車子的大車庫設在地下層,由大樓一側的專用弄堂進出。
大門外馬路兩側是寬敞的人行道,人行道中間有水泥甬道,甬道兩側仍是草坪。最高大的行道樹有四五層樓高,但間距不一。看來住宅區路面的基本格局都是如此。商業區人行道上鋪的是地磚,沒有草坪,絕少有樹,大概是來往行人較多之故。
悉尼大大小小的公園星羅棋布,綠化環境在我看來,都屬于高水平的,毋須評說。另外,還有不少高爾夫球場、森林及保留地(Reserve)。所謂保留地,實際上就是為了維護城市生態環境而保留的綠化地帶。我去過附近的一個小型保留地,靠近Oat,1ey海灣,稱為Moore保留地,長條形,估計有五六個足球場那么大,除了靠近海灣那一側有一點兒童游樂設施外,并無任何房屋建筑,一眼望去全是綠色草坪。可是,我在一張市區游覽圖上發現,這個Moore保留地,只不過半條蚯蚓那么大,而在游覽圖上赫然可見的大型保留地或森林地帶,比Moore保留地有上百倍那么大。
我游覽過蘭山(Blue Moun—tain)及臥龍崗(Wollongong)兩處名勝,離悉尼市區都有七八十公里,沿途所見,竟沒有發現過一整塊完全裸露的土地。不妨這樣說,整個悉尼市及其郊區,除了房屋、道路、河流以外,好像都在綠色植物覆蓋之下。這就難怪空氣如此清新。即使在刮大風的日子里也感覺不到塵土飛揚了。有人說,澳洲的人口密度很低。生態環境本身就較優越。此話不假。但也決不能忽略公民的環衛意識。舉個例子:我看到在一個小型工地上,整整齊齊堆放著的磚頭上都覆蓋著塑料薄膜,不使塵土外揚;卡車上運輸的磚頭、水泥。也是用塑料薄膜認真封閉起來的。總之。足以說明公民環衛意識的事例俯拾皆是,但限于篇幅,難以一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