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仕勝
什么樣的年齡才算長壽呢?從生物學角度來說,達到生物壽命極限的90%可以算作長壽。從社會學角度來說,超過平均壽命20%~25%的也可以算作長壽。根據人體細胞傳代次數,人類的平均壽命極限大約為110~125歲,而我國目前的平均壽命只有69歲,絕大多數人離“長壽”甚遠。
節制能量釋放
科學家在研究生命本質時發現,每個人都有其特定的生存能,此能一旦釋放完畢,生命即告結束。在影響人體生存能釋放速度的諸因素中,環境與人體的溫度至關重要,如寒帶人較熱帶人壽命長,山區人較平原人活得久,即得益于環境氣溫低,生存能量釋放慢。至于體溫,37℃亦是長壽的一大障礙,最好是再下降2~3℃。為使降溫而長壽,美國有關學者正在設計一種“速凍冷床”,期望借此將人體溫降至22℃左右。如獲成功,據說人活到200歲仍可像現在的50多歲一樣年輕。這當然尚屬“紙上談兵”。但節食以減少體內熱量,堅持游泳或冷水浴,多做小運動量活動等較為現實的“節能”措施,則值得提倡。
移植長壽基因
生物學家認為:生物的生存期取決于遺傳基因。換言之,長壽者體內當有一種特殊基因并產生特殊物質,使人體具備非凡的抵抗疾病侵襲、延緩衰老進程的能力,這就是科學家長期尋覓而不得的“長壽基因”與“長壽物質”。美國堪薩斯城一位叫作海倫,博利的65歲老婦,她出生于一個親屬都是80~100歲的壽星之家,本人雖年逾花甲仍然體健腦靈。與眾不同的是,她體內一種稱為高密度脂蛋白的物質特別高,約為普通人的4~5倍。高密度脂蛋白是血管的“清道夫”,能抵抗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享有“心臟保護神”之譽??茖W家推測,高密度脂蛋白即為“長壽物質”,而能大幅度提高這種物質產量的基因即為“長壽基因”,如果能從老壽星體內分離長壽基因,經復制后移植給他人,接受移植者即可取得長壽的“入場券”。
讓心跳從容些
心跳快慢也與壽命休戚相關。貓的心率每分鐘高達240次,只消幾年它便垂垂老矣。而被稱為動物界“壽星”的大龜。心率最慢時每分鐘不足10次。動物心率的快慢和長壽的關系同樣適用于人。于是,從事人類長壽研究的科學家指出,通過運動減慢心率,是延長壽命的重要途徑。學者們發現,一個不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心臟血容量通常只有600~700毫升,每分鐘平均心率為80~100次,而優秀運動員的心臟血容量可達1300~1400毫升,有效的每搏輸出,使他們的心臟從容不迫,平均每分鐘心率只有50~60次。這樣,平時不參加運動的人,每小時心跳比經常運動者要多1200次左右,一天就要多跳近3萬次,一年則要多跳1000多萬次。不運動者的心臟如此“疲于奔命”,日積月累,必然會過早勞損。由此可知,每分鐘心率次數是評價運動效果、身體素質和估量壽命長短的重要依據。因此。研究生命的專家一再提醒人們:過快的心臟搏動是生命過早終結的信號。我們應當想方設法使心跳從容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