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壯叔
1989年3月13日凌晨,加拿大魁北克電力公司的控制室內,技術人員正注視著一塊模擬板,那是反映電路網運行情況的一個裝置。2:44分,模擬板上突然閃出一道輝光,這說明北部區域的電路出了問題,控制系統自動地切斷了一條重要輸電線路;不到1分鐘,模擬板亮起6道閃光,這意味著電路網的電壓處于危險的不穩狀態。隨即電流斷路開關觸動,1/5的網路脫網,又過了幾秒,斷電事件像雪崩似的,波及到整個魁北克省。整個網路的斷電狀態只持續了90秒,給該公司帶去1000萬美元的損失,而用戶的受損情況,是這一數目的10倍。
在事故分析會上,工程師們倍感困惑,因為他們查不到任何人為的因素。既不是設計上有缺陷,也非疏于管理。他們不得不前去請教空間物理學家。才知這是太陽大氣惹的禍,是太空氣象引起的一場磁災。
大家知道,地球大氣的活動所出現的物理現象,如風、雨、雷暴等,我們統稱為氣象。類似地,太陽的大氣活動,也就引起了太陽系內的太空氣象。
太陽的大氣稱日冕,由于溫度很高,根本不存在原子的結構,故其大氣是由電子和質子組成的,稱為等離子體的氣體。這種氣體受到太陽磁場的束縛,而被困在太陽的最外層,但還是不斷地有少量流出,科學家稱它為太陽風。有時,太陽風中夾著巨大的熱氣泡,它帶著太陽的磁場,在空間飛奔。一年中有幾次,這種氣泡會擊中地球,結果是引發一場地磁暴。此時,羅盤的指針急劇地飄動,南、北極的極光瘋狂地閃爍,并大大地擴大其活動范圍。地磁暴也使得衛星遭殃。1994年,加拿大的一顆通訊衛星,就因此而受害(星上的儀器工作突然紊亂),損失2.5億美元。但地磁暴施虐的主要受害者,還是輸電網路,上述魁北克的那次停電事故,同時也襲擊了美國的新澤西州和賓夕法尼亞州的網路。
近30年來,空間物理學家一直在研究太空氣象。這種太陽氣泡與地磁場的相互作用過程很復雜,但他們還是找到了其中具有規律性的東西。因而太空氣象也是可預測的。
這種熱氣泡有幾十億噸重,由此可見它的巨大。它以1000公里/秒的速度飛奔,攜帶著驚人的能量,足可把她中海之水一下煮干。打在地球上的,只是泡的一小部分,它跟地磁場相碰而激發出能量巨大的地磁暴。
是什么原因使太陽偶爾噴發氣泡的呢?目前主要的理論認為,日冕的溫度有200萬F,若不是太陽磁場的管束,早就跑光了。不過太陽磁場時有變化,一旦變弱,大團等離子氣體,就像脫韁野馬,迅猛竄出。但氣泡飛到地球,并不一定產生災難,這得看氣泡的磁場取向。若與地磁場一致,則兩者相安無事;若正好相反,那就發生一場磁災。在此情況下,就如兩根磁極相反的磁條相互靠攏,最終必猛烈相吸,拼發出巨大的能量。不過實際上氣泡的磁場取向是混亂的,且還有其他一些可變因素,決定氣泡跟地磁場相互作用的過程。總的來說,這些都有隨遇性。
由于影響太空氣象與地磁場相互作用的因素頗多,且是變化著的,所以對太空氣象的預測時間量無法提前很多。要想作出精確的預言,必須具備二個條件。首先,要有一個關于地磁暴過程的詳細模型.第二必須進行一些關鍵性的測量。最近,物理學家貝克,提出了一個較好的模型,專家們按此模型,對過去的測量數據作出預測,結果跟歷史上發生的地磁暴的情況完全吻合。
美國國家大氣和海洋管理局(NOAA)也在研究太空氣象,他們企圖通過觀測氣泡在日面上的形成,來預測地磁暴。研究者使用了射電、光學和X射線望遠鏡,尋找氣泡脫離太陽的線索,因為當氣泡離開時會發出射電暴。從這一點開始,他們可測量其速度。并計算出到達地球的大概時間,一般來說,一個泡飛至地球,約需2~3天。若他們看到的氣泡較大,足以引起地磁暴.那么就可在當天發出警報。
一般作出的預報雖然提前時間較早,但其可靠性卻差,正確率僅50%。因氣泡的磁場方向在運動中無法確定,一直要到它飛至地球外層空間時,才能定出。
這樣看來,想要精確預報,必須在近距離上觀測泡的狀態。可喜的是美國宇航局也投入這一研究,它打算部署二顆衛星以供測量。第一顆衛星名“風”,已于1994年升空,將于1997年進入預定軌道,它離地面160萬公里,太陽和地球的引力,在這里正好完全抵消。它將測量氣泡的密度、速度和磁場程度,并能在氣泡與地磁場相碰前一小時,發出預報。不要小看這一時,魁北克公司若事先得悉此情。那么它的1000萬美元就可保住了。
不過“風”是一顆研究用衛星,它僅運行一年,且每天只有二小時向地球發回信息。若有氣泡在這“二小時”以外襲來,它是不理睬的。第二顆是專門的氣象衛星,稱之ACE,將于1997年發射,并即進入上述軌道與“風”會合。它將提供24小時服務,美中不足的是它只工作三年。這二顆衛星的投入運行,對太空氣象事業無疑是一個推動。當專家們談及此事,他們似乎面帶愁云。他們說,目前無論在太陽大氣的理論研究上或觀測技術上,都有很大進展。但前途仍無法樂觀,因為ACE退役后,還沒有關于后繼衛星出臺的計劃,更沒有科學家所夢想的,建立國家太空氣象臺的計劃。他們因此而焦慮,也就不足為怪了。
(責任編輯/楊劍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