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清鴻
很多世紀以來,火星都是天文學家最為關心的“近鄰”。那獨特的桔紅色和神秘的網狀“運河”,令人們推測那兒也有繁茂的植物和高度智慧的生物,“火星人”甚至有朝一日會進攻地球。但1976年7月和9月,兩艘海盜號飛船在火星克賴斯平原和烏托邦平原分別成功地進行軟著陸,陸續發回的大量觀察數據表明:那兒存在低等生命的希望也非常渺茫。稀薄的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層,無法保溫和擋住太陽的紫外輻射,沒有液態水,在赤道附近,白天的溫度雖可達到20℃左右,但一到日落以后,便馬上降到零下80℃左右。
下面一組海盜號發回的觀察結果和數據,也許能幫助我們了解火星表面的大致情況。
“傍晚,從東方吹來微風,子夜后,轉為西南風。最大風速每小時25公里。溫度從拂曉后的—80℃變到20℃……,氣壓穩定在7.7毫巴。”
“2號著陸艙今天記錄了第一次星震,震中在離著陸點大約100~200公里,根據這次星震的結果,估計著陸艙所在地的地殼厚度約是15公里。”
“行星上最壯觀的與風有關的特征是圍繞著北極極冠的廣闊沙丘帶。這個沙丘帶是海盜一號發現的。它所包括的地區,一排一排的沙丘,連綿幾百公里,沙丘的頂各相隔幾百米。”
“北極極冠極為壯觀,冰雕玉琢的懸崖,融化的圖紋以及其它的侵蝕特征,冰和塵土的連續層次清楚地顯示季節性冰凍和解凍的跡象。”
“當火星北部接近冬季而南部進入夏季時,從軌道上拍攝的照片顯示出北方的大氣中存在著冰(水凝結成的),而南方則處于塵暴之中。大氣層與地面之間,微妙的溫度平衡也產生朝霧、與地面特征有關的波狀云以及赤道地區呈現的零散的淡淡的云彩。”
“克賴斯平原的地貌特征確實存在著曲折的水道和支流。現在,水道是干涸的,但是它呈現了所有干涸河道的特征——阿狀的河口三角洲,河中的砂洲和星羅棋布的島嶼。這樣的外貌只能是過去某時期的流水造成的。”
這些觀察結果明確地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火星在過去確實存在一個興盛的溫暖期,溫暖期的火星不是今天所看到的這個樣子,雖然不能斷定那時有植被或其它生命的繁衍,但那時的火星上至少有一個和地球氣壓相當的大氣層,其成分雖仍以二氧化碳為主,但卻有足夠的水氣形成云、霧、雨、雪和四季變化。相當一部分地區氣溫白天在20℃左右徘徊,夜晚也會停留在0℃左右。那時,火星上不少大河中水勢洶涌,沿途水花飛濺,直向大悔(或大湖)奔流。這種條件,對于地球人類來說,除了大氣中主要是二氧化碳這一點不能接受外,其余的生存環境應該是比較接近的。要改造這種環境為適合于我們生存的環境,就是站在今天的科學技術角度來看。也不是不可能的。
現在的問題是,火星上的溫暖期是已經過去的歷史,還是一種周期出現的現象。這個問題雖然作出最后結論還為時尚早,但大多數科學家傾向于認為這是一種周期現象,并且很可能與地球的溫暖期和冰河期是同步的,原因是造成地球交替出現溫暖期和冰河期的條件火星也同樣具備。
如果火星的過去或將來都會交替出現一個溫暖的興盛時代,其興盛年代也長久得如同地球的溫暖期一樣效以億年,那在一個陽光、溫度、水分、氣壓都和地球差不多的環境下,一種生命的誕生和進化是完全可能。我們不能忘記,地球的生命系統也是從一個充滿二氧化碳而又缺氧的大氣層下發展起來的,空氣中的氧不過是后來綠色植物的功勞;將空氣中的數以萬億噸計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煤深埋地下的,也是綠色植物的功勞。因此,如果沒有地球人的干涉,將來的火星也許會成為繼地球之后太陽系中第二個產生和發展生命的綠洲。
但人類顯然已擺脫不了火星的誘惑,從1975年開始,美國宇航局就開始探討改造火星的可能性,即利用細菌、氣候變化以及其它方法,使火星成為人類的居住地。今天人類所掌握的科學技術,使向火星發射載人或不載人飛行已不再存在障礙。與月球相比,除了距離上的差別外,其它條件火星肯定優于月球(現代飛船奔向火星幾乎要一年,而奔向月球只要三四天的時間)。
如果人類的科學技術強大到足以改變火星的氣候(從現在展望這一天并不十分遙遠),有朝一日火星就可能變成一顆青蔥肥沃的行星,雖然整個行星的氣候與地球相比還顯得有點寒冷干燥,但火星赤道兩側一千公里的范圍內,其溫度、陽光、水分、大氣條件是適合作物生長的,這個能容納數以億計人口的環狀地帶,也許就是人類的第二故鄉。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