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清
曾經被史學界譽為“五朵金花”之一的農民戰爭史研究現在是寂寞多了。研究視域的轉移和史家潛意識的逆反心態,使得農戰史這一學科的學術行為顯得異常沉悶。于是,不少人呼吁并身體力行地開展中國古代、近現代農民學研究,藉以拓寬這個領域所包容的學術范疇,以開掘新視點下農戰史嶄新的學術意義。這種補偏救弊、起例發凡的探索,是史學界匡正傳統研究對象自開新路的嘗試。這可謂是撥亂反諸正的具體例證。
但是,也存在問題的另一面。在反思與清算農戰史研究中的理論和方法,甚至涉及所據資料時,不少論者便具有明顯的偏頗了。著筆為文所顯露的矯枉過正之情著實讓人有將農戰史研究“翻個底朝天”的況味。
最近讀到一篇文章《錢
史家研究過程中的理性,無論如何都具有不可避免的主觀性,這是無庸諱言的。但只要這種主觀性不肆意泛情化,評判一件歷史事實,一個歷史人物至少不會走向極端,不至于太離譜。明顯的撥正反諸亂,不應該成為史家良知保持緘默的一種借口和遁辭。
薰染農戰史這朵“金花”之香而成長起來的歷史學家,在這個新舊并陳,歧論爭較的領域別開新面、深耕淺拓的同時,應該有責任和勇氣拿出自己卓識的學術成果來維護學術的尊嚴,藉以回應那種對農戰史及歷史學科的種種曲解和誤讀。如果史家患上了失語癥或置若罔聞,史學研究就會步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