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茂
由于一九九六年第六期《讀書》雜志所登《蓋世英雄還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遷都和漢化》一文對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進行了基本肯定的評價,并稱北魏孝文帝為“蓋世英雄”,所以,引來了第十期《讀書》雜志的《魏文帝改革是否有當代意義》和《未必有這么高》兩篇商榷文章。
筆者想指出的是,安徽劉小平在其《魏文帝改革是否有當代意義》一文中,為何將“北魏孝文帝”直呼為“魏文帝”?實際上,這兩期《讀書》中所談的都是“北魏孝文帝”,而非“魏文帝”,這是兩個前后相差二百多年的帝王。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曾有過三位“文帝”。第一位是“魏文帝”,他是曹操之子曹丕,他于公元二二○年建立魏國,稱“魏文帝”。這位魏文帝曾于黃初二年即公元二二一年,在中國古代經濟史上進行了秦始皇幣制改革之后的又一次幣制改革,他以國家法令正式取消金屬貨幣,重新確立實物貨幣的統治地位,以明文規定布帛谷粟為主要貨幣,從而使中國的商品經濟和貨幣經濟滑坡,出現嚴重衰落。第二位就是公元四八五年的北魏孝文帝元(拓跋)宏,史稱“孝文帝”,他的均田制、遷都和漢化政策,確有相當的積極意義。兩期《讀書》討論的對象都是這位“孝文帝”,他與“魏文帝”前后相差二六五年。第三位是公元五三五年的西魏文帝元寶炬,但實際上西魏的實權被鮮卑人宇文泰所掌握。宇文泰控制西魏時,也進行了一些改革,從而增強了一定的經濟和軍事力量。
三位“文帝”,各處不同的時代。一曰“魏文帝”;一曰“北魏孝文帝”或史稱“孝文帝”;一曰“西魏文帝”;這些都是十分清楚的。但為什么會出現“北魏孝文帝”與“魏文帝”的張冠李戴呢?這恐怕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作者下筆之時缺乏嚴密的科學性;二是編輯也有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