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陳信凌,南昌大學新聞系副主任、副教授。
參加者:褚兢,《江西黨建》雜志社副主編、散文作家。
楊雪騁,南昌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
重新認識“文化下鄉”
陳信凌:文化下鄉是一件由政府倡導群眾歡迎的新鮮事,因而現在“文化下鄉”這個詞本身也能高頻率地出現在各類媒體上,對誰來說它都不顯得陌生。一般人雖然看得多聽得多了,但并不會深一步追問究竟什么是文化下鄉,其實,這類問題很值得我們去探討。
褚兢:文化下鄉,是近些年來出現的一個新話題。文化下鄉與科技下鄉一樣,代表了我們國家對于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之相互關系的一種新認識??萍际巧a力,文化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種生產力。文化對于人的思想的潛移默化的改變與提升,與科技對于生產力的意想不到的推動與發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楊雷騁:在我看來,現在下鄉的文化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具有觀賞性知識性教育性的文化藝術活動,這類文化并不能給農民帶來實際的經濟效益,它的功能在于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傳播文明觀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提高農民的文化素養和思想覺悟;一類是具有技術性操作性的科技文化,這種文化能夠直接幫助農民解決問題,能夠產生看得見的經濟效益。
陳信凌:似乎還不見有人很嚴謹地給文化下鄉下過定義。剛才諸兢是把科技下鄉排除在文化下鄉之外,麗雪騁則合二為一,統稱為文化下鄉。我的想法是不妨將送戲送書、傳授科技知識以及普法宣傳等視為狹義的文化下鄉。而廣義的文化下鄉還包括專家巡回義診、科技人員掛職鍛煉等以都市對鄉村的文化支援為特征的全部舉動。
楊雪騁:我也愿意把文化下鄉看作是一個很富彈性的概念。除了我們平常所認可的活動之外,文化下鄉還包括許多方面。如制作針對農村和農民的文化產品,開發農村文化消費市場。創作為農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影視、戲曲作品,出版適合農村讀者的圖書,辦好面向農村的媒體或在各種媒體上開辟面向農村的欄目,是農民群眾呼吁多年的要求。科技人員向鄉村的自然流動,農村青年參加各類專項培訓,是文化下鄉的新動向。目前國家自學考試部門計劃向農村推進,積極鼓勵農村考生參加自學考試,也可視為一種文化下鄉舉動?,F在有些農村地區已出現了購買電腦的苗頭,開發農村適用的電腦軟件,開展農村電腦教育和做好電腦服務將是文化下鄉的新內容。
文化下鄉與文化扶貧
楊雪騁:一般來說,鄉村較城市落后。在文化氣氛、科技水準等方面與城市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城市,集中了較多的科技文化工作者。文化下鄉,實際上就是城市支援鄉村建設,向鄉村傳播文明的一種形式。
褚兢: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但也是一個文明程度、文化生活相對落后和相對貧乏的地方。現代化的建設,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精神、人的觀念的改變,文化下鄉擔負的使命主要在這里,在于推動農村精神文明朝向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邁進。
陳信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文化下鄉顯示了對農村相對落后現狀的直面正視。在那里精神消費與物質消費水平與城市相比還存在很大的距離。我們常說農村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城鄉差別已不復存在,這種事情大多只出現在毗鄰城市的地區。而在偏僻閉塞的村落,有的還依舊在延續多少年前的生活水平、生存狀態、價值觀念?,F代的觀念與技術在城市里不斷地更新換代,文明的花朵開了又謝,謝了又開,但在那里卻始終茫然不知。顯而易見,正視落后不但需要理智,更需要信心和勇氣。
褚兢:這一點使我聯想到我們過去對農村與城市的認識。過去把都市文明和文化看作是罪惡的淵藪,因而,文化和文化人需要進行一番脫胎換骨的洗禮。那時候似乎只有農村是一塊保持了純凈、未受污染的“圣潔之地”,文化被掃地出門的同時,文化人便也被趕往農村接受再教育。讓落后改造進步,讓荒蠻改造文明,而且還為其準備了理直氣壯的理由,而且是打著人類理想的旗號。
陳信凌:還需指出,文化下壘并不只是意味著文化扶貧——“貧”包括物質的貧窮和精神的貧乏,還有城鄉文化互動文化交流的含義。因為現在除了文化下鄉之外,也有一種文化進城的現象。農民演出團體進城演出,農民集體在城里辦攝影展、畫展,如今這些都不算稀罕的事情。
文化下鄉的偉大意義
陳信凌:文化下鄉的出現,是由于農村確實需要高檔的文化享受,這一點從“心連心藝術團”在各地所受到的歡迎盛況上就足以說明。文化下鄉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它是一種思想下鄉、觀念下鄉。在我國農村是一個更為廣大的存在,要改變那里的落后現狀,光靠外界的下鄉活動本身是無濟于事的。改變農村落后現狀的主角只能是農民自己。文化下鄉帶給農村的不是具體的物資。物資的功效顯而易見,但很快就會消耗殆盡。而一種新思想新觀念可以激發出農民群眾奮起直追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其作用將是無法估量的。
褚兢:也就是說,所謂文化下鄉,它的作用不僅僅在將幾臺戲幾部書搬到農村去,讓農民群眾一飽眼福。它是一項持久的、有戰略意義的建設事業,它將通過具體的形式,將人類進步的信息、文明發展的成果以及一些先進的思想觀念傳播到最廣大的區域去,以此帶動最大多數的人群和國家發展的腳步一同前進。
楊雪騁:在基層有的干部對這一點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曾聽人說起這樣的事情,上級機關布置下屬部門下鄉扶貧,如果能夠帶去物質與資金,或者一兩個項目,下面就十分歡迎。如果只是搞些文化下鄉活動,派人下去搞技術講座,宣傳科學觀念,或者買些書送出,下面的人就不那么歡迎了。實際上文化下鄉的作用是從根本上激發生產力,即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因而更需要時間。
褚兢:文化,它本來的意思就是“以文化之”,就是以文明的、進步的、精神性的東西去感染、影響、改造粗糙的、落后的、物質性的東西,只有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不僅僅是指“知識”)的人,才會離原始性越遠。
陳信凌:這讓我想起多年前在報上看到的一篇新聞通訊。此文介紹山西省某縣有一個窮山村,全村200余人,多數是文盲,家家欠債,共欠國家數萬元,村里找不到一件現代化的用品,連收音機也沒有一臺。他們總結自己的生活是“白天拿鋤頭,晚上靠枕頭,閑來沒事站街頭,亂七八糟抬杠頭,光棍房里當賭頭,一年活的沒興頭……”怎樣改變這種愚昧落后的狀況呢?村里人誰也不知道,因為他們的祖祖輩輩都是這樣生活的。后來,團縣委書記到村里蹲點,他用帶領青年人搞副業賺得的第一筆資金買回了一臺電視機,正是這臺20時的電視機,為廣大村民展現了絢麗多彩的外部世界,村民們為之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他們從此有了奮斗的目標和前進的信念,奮起直追,第二年糧食產量就翻了幾番,并很快辦起了各類加工廠。這應該是文化下鄉的一個成功的案例。
“文化下鄉”需要完善
陳信凌:農村人口占全國的80%還多,我國整體的發展與進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農村的生活質量與文明水平。文化下鄉的倡導不能不說是一項極富創意的舉動。經過這些年來的實踐,我們的文化下鄉活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路,也積累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比如,送醫送藥下鄉的專家巡回義診,在診治當地群眾的疑難雜癥的同時,還注意培訓和提高農民自己的醫務人員。當然,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我認為文化下鄉不是廣告制作,不必一味追求轟動效應。
楊雪騁:中央電視臺組織的“心連心藝術團”下基層演出,場場都贏得非同尋常的反響。不過,每次看到當地百姓騎在樹上站在墻上觀看演出的情景,我總覺得不知說什么好。當然應該這樣說.“心連心藝術團”追求演出的熱鬧氣氛具有獨特的功效,即可藉以倡導一種風氣。而各地的演出團體就不必強求全村老少齊出動,萬人空巷的效果了,可以組織經常性的、小規模隊伍的下鄉巡回演出。
褚兢:熱鬧本身并不是文化,文化下鄉雖然有時需要一個熱熱鬧鬧的形式,但是更需要扎扎實實的內涵。它是一項真正的千秋事業,決不是臨時性的應景之作。說到這里,我不禁想起前些年盛行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活動。那時節不。少前所未聞的“文化”樣式紛紛亮相,以致弄得好壞不分,良莠不齊,鬧鬧哄哄,紛紛攘攘。一時間,似乎中國大地遍開文化之花了。
楊雪聘:文化下鄉還要有針對性,農村需要什么,就輸送什么。這就需要搞好調查研究,根據農民的實際要求組織文化下鄉活動。否則的話,不僅會刺傷文化下鄉工作者的參與熱情,而且還會使農民喪失接受的興趣。我聽說有的單位給農民送書,農民卻將書送進了廢品收購站。這可能是農民對科技文化知識缺乏正確的認識,也可能是那些書的內容離農民的距離太遠。
褚兢:總之,對文化下鄉這樣一種事業,決不能草率應付,而要有一個周密細致的通盤考慮,要站在一個高視點上,籌措與規劃。不能讓它流于形式,使一項有益的構思變成虎頭蛇尾的故事。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