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壯叔
今天,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來勢如此兇猛,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每個領域。據專家推測:因特網將成為11世紀的主要傳播媒介,到2002年,歐洲將并成一國;2005年前后,20%的美國人將用電話購買食品和雜物,同時電視電話將大行其道;到2012年,癌癥的基因療法將得到完善;到2018年,將用顯微裝置來修復細胞……等等。使人感到十分激奮。
現在讓我們看看重型工業,在這場信息革命中所經歷的巨大變化。
在德國的愛爾蘭貢,西門子公司設有一個計算中心。在它的電腦屏幕上可看到,約有一人高的巨型軋輥機,正把燒得通紅的鋼板,擠壓成長達幾公里的、一根根的鋼條。可是當你走出“中心”大門,別想找到那個軋鋼車間。這個車間遠在德國邊境之外,聳立在奧地利的林茨,與愛爾蘭貢相隔達數百公里。
西門子負責自動化生產的經理薩格爾說,利用信息網絡,人們不用在空間奔忙了,而代之以數據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流動。也許這正是信息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人生活在其中的物理空間,與信息空間正日益融為一體,成為互補。
林茨軋鋼車間的生產線投入運行的第一天,西門子派出了少數技術人員在現場觀察,他們的主要任務是監視生產線和軟件的運行,而真正控制整個系統運轉的專家們,卻遠在愛爾蘭貢,靜坐在遙控裝置的電腦熒屏之前。通過信息網絡,兩地保持聯系,指揮生產線的啟動。一旦出現問題,他們通過這條“熱線”,可立即跟現場人員討論并設法解決。
也許人們會發問,為何要把生產指揮者(中心)和生產車間相隔那么遙遠?其實,這并非他們故意為之,不妨聽一下薩格爾的解釋:一般來說,新建一套自動化軋鋼設備,僅設備啟動一項,就要占整套設備安裝費用的18%,而通過信息公路遙控設備啟動,能減少1/3的開支;再說在生產線的運行期間,客戶通過信息網絡可使用有關數據,還可獲得迅速的售后服務,只要客戶提出請求,西門子的專家能在一分鐘內,進入他們設備的數據庫。
利用信息網絡遙控生產還有一個好處,通常自動化設備的軟件編制費用,往往要占整個自動化項目所需費用的1/3。現在,專家們雖不在同一地方,但是通過信息空間可把他們聯系起來,就同一的問題進行交流。這無疑有助于軟件的編制和設備的設計,進而可降低設計的成本費用。
為了保證軋鋼生產線的順利運行,西門子還設置了一個智能網絡。由于軋鋼過程十分復雜,這涉及到鋼板的厚度、其化學組成、軋鋼時的溫度以及軋輥機需施加的軋鋼力等,多達20余種因素,很難用傳統的數學模型去設計定型。而智能網絡,是按大腦神經細胞的工作原理設計的,它具有判斷能力,能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反應。這就是說,在軋鋼過程中,上述諸因素往往會出現不規則的變化,而智能網絡能根據這些變化,改變數據,從而使得軋鋼的出錯率減少30%,僅此一項,可使一個年產軋鋼量400萬噸的廠家,節省開支上百萬馬克。
林茨軋鋼車間所發生的一切,其意義遠遠越出了西門子公司和德國,它是今后工業生產信息化運行的一個縮影。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