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瑞東
1981年4月16日,《華盛頓郵報》刊登了該報記者大衛·馬納利斯一則消息:“普利策獎評獎委員會昨天宣布取消《華盛頓郵報》記者珍妮特·庫克的獲獎資格。這個決定,是在該記者承認她的獲獎作品純屬捏造后宣布的。”
消息一出,眾人皆驚!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吉米的世界》引起的轟動
1981年4月13日,在文藝界享有盛譽的普利策獎評獎委員會公布了該年度各項獎金獲得者名單。“新聞特寫獎”的獲得者是《華盛頓郵報》女記者珍妮特·庫克,獲獎作品是她采寫的社會報道《吉米的世界——8歲的吸毒者靠注射毒品維持生命》。
《華盛頓郵報》是美國報業三巨頭之一,曾以揭露“水門事件”導致尼克松下野而享譽國際新聞界。現在,庫克的這篇報道無疑又為它增添了新的光彩,報社的領導人對庫克贊不絕口,認為這位27歲的黑人女青年“前途無可限量”。
下面,讓我們來讀讀這篇報道的梗概:
吉米才8歲,但已經是第三代海洛因吸毒者了。他是一個早熟的小男孩,長著一頭亞麻色的頭發和一雙褐色的眼睛,然而在孩子皮膚細嫩的瘦胳膊上卻斑斑點點地布滿了針眼。
吉米生活在一個烈性毒品泛濫的世界中,在這個世界中掙錢容易——他相信,金錢和毒品都能使人生活美好。在吉米家的飯廳中,每天都有癮君子在這兒向羅恩購買海洛因——羅恩是吉米母親的情夫。每天,要么是羅恩,要么是別人,反正總有人讓吉米也過過癮。他們在吉米瘦得皮包骨頭的胳膊上扎針,隨后,這個四年級的小學生便暈乎乎地“上天”了。
6個月后,吉米就上了癮。“只要打了針,我就飄起來了……真恨不得把世界上的海洛因一口吞光。”
吉米的母親安德勒婭對兒子的惡習聽之任之,雖然她本人并不給吉米注射海洛因。她覺得這一切真是太平常了。“黑人吸毒,歷來如此”。這可能是因為安德勒婭跟兒子一樣,片刻不能離開毒品。
《吉米的世界》登載在1980年9月28日的《華盛頓郵報》上。由于華盛頓是美國毒品泛濫最嚴重的都市之一,報道發表伊始便引起了一陣騷動。
最先行動的是華盛頓市各個小學的女教師們,她們擔心“那個搖頭晃腦吸毒”的吉米,就是她們學生中的一個。她們每天在上課前或放學后檢查男孩子的胳膊,看看有沒有注射器的針眼。
華盛頓的黑人市長下令,立刻成立一個由警察與社會福利工作者組成的小組,設法尋找“吉米”,盡早對他進行治療。因為人一旦在兒童時染上毒癮,待成年后就很難戒掉。
華盛頓市警察局長下令警察搜捕吉米的母親安德勒婭及其姘夫羅恩,準備以“向未成年的兒童提供毒品”的罪名將他們逮捕。
然而,社會各方面的努力未能收到任何效果,茫茫人海之中,吉米究竟在哪里呢?有關人士向《華盛頓郵報》求援,然而,得到的回答卻是“無可奉告”和“愛莫能助”。
根據美國新聞法的有關規定:記者為了保護新聞提供者,有權不說出新聞來源的詳細情況。庫克在報道發表前曾通知《郵報》的總編:她必須對吉米及其母親負責,因為她答應不透露她們母子倆的真實姓名。庫克甚至還說:吉米母親的姘夫羅恩曾威脅說,假如有關方面或警察找到了吉米,或者這篇東西給他們帶來麻煩,他就要記者的命。他說到做到。
偽造履歷使總編頓生懷疑
按照慣例,評獎委員會在公布名單的時候,必須附上一份獲獎者自己提供的簡歷。《華盛頓郵報》上所載庫克的簡歷是這樣的:
1976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于瓦薩女子學院;1977年在托里多大學獲得碩士學位。
庫克的厄運開始于一名好管閑事的中年婦女身上。此人是瓦薩女子學院的一名職員,她看了報紙后感到有趣,便去翻閱庫克在校時的檔案,結果令她吃驚:庫克在瓦薩學院只念了一年便輟學了,何來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
當這位中年婦女將她的調查結果告訴《郵報》總編布萊德里的時候,總編大吃一驚。因為就在這個電話前不久,美聯社駐俄亥俄州的記者向他反映:據托里多大學負責人士稱,珍妮特·庫克在托里多大學獲得的只是學士學位,并非自傳中所說的“碩士”。
獲獎者為什么要編造自己的簡歷,難道僅僅是因為虛榮?聯系到圍繞著《吉米的世界》發生的種種事件,總編心中不禁掠過一絲陰影。他趕緊找來庫克的頂頭上司——《郵報》都市版主編,商量如何與庫克進行一次談話。
4月15日,當春風得意的庫克走進總編的辦公室,她絕沒有想到自己竟會遇到這樣的麻煩。她的反應十分強烈,矢口否認自己偽造履歷。證據拿出后,庫克有點驚慌失措,她承認自己偽造了履歷,不過決不是為了出風頭,而是為了在求職時方便一些,尤其是在申請像《郵報》這樣好的職業時更為需要。
庫克的坦率,使總編有點感動,他從心底里同情這位黑人姑娘。但理智又告訴他,絕不能為一時的情感所蒙蔽。這個姑娘既然能為了工作偽造履歷,那么為什么就不可能為了工作而偽造報道?現在回想一下,《吉米的世界》畢竟給人們留下了不少疑團,警察局的責問,市長的懷疑,社會各界人士的抗議。半年多以前發生的一切,此時都涌現在總編的腦中。也許,庫克堅持不愿意提供報道的進一步線索并非僅僅是為了保護吉米母子的安全。
總編決心乘勢追問下去。在這個問題上,庫克毫不松口,她堅持吉米、安德勒婭、羅恩都真有其人,他們就居住在華盛頓東南部的某一幢房子里,她不能提供更詳細的材料,因為她必須忠實于自己的諾言。
然而,總編的態度更加堅決。他明確向庫克表示:他懷疑《吉米的世界》的真實性,除非庫克能夠拿出令人信服的材料,證明吉米確有其人,否則,還不如趁早承認自己編造了新聞。
新聞造假終于真相大白
總編的態度激怒了庫克,雙方爭吵起來,僵持不下。此時,“都市版”主編出來打圓場。他說,既然庫克不愿公開她的新聞來源,那么他以自己的名譽作擔保,只要庫克帶他去見吉米母子,他能保證決不讓第三個人知道他們的情況。
這一以守為攻的建議令庫克左右為難,她別無選擇,只得硬著頭皮上了“都市版”主編的車。
與此同時,總編手下的人開始緊張地工作起來。庫克臨走時交出了她采訪時的筆記及其錄音帶,他們對這些物品進行了仔細的檢查。在這些物品中,找不到任何表明庫克曾經采訪過吉米及其家人的內容。相反,筆記本及錄音表明:《吉米的世界》一文極有可能是庫克根據從專家及社會福利工作者那里聽到的真人真事拼湊起來的。
兩小時后,庫克他們回來了。庫克滿臉倦容,“都市版”主編意味深長地對總編搖了一下頭。庫克領著他在小街中兜來兜去,一會兒說忘記了門牌號碼,一會兒說天太黑看不清,使他已徹底對她失去了信任。
庫克坐在總編的對面,不安地在椅子里扭動,看得出她的神經高度緊張。她反復敘述采訪時的細節,吉米如何,安德勒婭坐在哪里,羅恩是什么表情,講到惡心的時候,庫克甚至真的嘔吐起來。
然而,心中有數的兩位上級一直保持著沉默。面對這一可怕的沉默,庫克再也支持不住了,她的防線徹底垮了。她終于承認報道是根據幾個年輕的吸毒者的真實故事編造的。《吉米的世界》純屬子虛烏有,美國新聞史上最大的一樁丑聞至此昭然若揭。
(責任編輯/韓春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