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吟
冰原上的廢墟
1582年,英國探險家戴維斯駕船來到一個大島的南端,發現成片的廢墟,就是沒有找到一個活人。簡陋石屋搖搖欲墜,居民點堆積著牛、羊、鱈魚的骨骼。從不同時期近300個牧場的遺址中,發現泥炭層有谷類作物的花粉,證明定居者曾經種過谷物。
在場院附近發現了唯一一具暴露于野外的頭骨,余者均土葬于地下。這個頭骨可能是定居者最后一名成員,因為死后無法埋葬,被野獸吃掉,遺下頭骨。
被土葬多使用木棺,早期的墓葬比較講究,墓穴挖得很深,棺木相對厚重;越到后來,墓坑愈來愈淺,棺木越來越薄;最后竟無棺可葬,用一塊裹尸布包上了事。戴維斯測量了穴內遺骸,死者越來越矮、早期平均身高1.7米,最后只剩1.5米。
最重要的發現是該處建筑相同手中世紀海盜時代的北歐風格,葬俗亦與北歐相同,遺骸骨骼與威金人無二。由是證實,這是威金人遺下的廢墟。那末,這個島上還有威金人的后代嗎?
這個大島就是北美東北方的格陵蘭島。
紅毛自我流放格陵蘭
威金人公元870年開始向挪威西方1000多公里的冰島移民。對于北歐的流放犯和窮人來說,冰島成了他們避難和安家的好去處。到了980年,這個島嶼所有宜人土地都有了居民點。在此期間,挪威捷德因地方有個好斗的農夫阿斯瓦森殺了人,為了逃避部族的追捕,在960年帶妻兒逃到冰島。
阿斯瓦森的兒子艾迪克,綽號“紅毛”,在一次糾紛中殺了兩個人,被冰島議會判決逐出冰島3年。紅毛艾迪克糾集了幾名亡命徒,公元982年駕船西航,去尋找10年前一位挪威人發現的神秘土地。
經4晝夜的航行,見到了陸地,面前是無法攀登的陡岸和耀眼的冰川。紅毛順海岸南行,來到南端的深水峽灣。只見岸坡長滿綠色植物,灣內魚群跳躍,自然環境與冰島一樣。“紅毛”清楚此地足以糊口,遂與伙伴登陸居住下來,以漁獵為生。
3年期滿后,紅毛圓冰島去接他的妻子。為了鼓動更多的人前來墾殖,他給這個地方起了一個誘人的名字——格陵蘭,意即“綠色的土地”。986年初夏12條船約400人,帶著牲日和全部家什,來到紅毛的拓荒地,建立了格陵蘭的第一個歐洲移民點——尤利亞納霍布。
峽灣內的世外桃源
紅毛艾迪克的腦子很靈活,他不僅是天生的探險家,還是地產開拓者。通過他的組織,威金移民愈來愈多,他從中取得傭金,為自己建立了4座牛棚、40間牛廄,擁有大片牧草地,牛群發展到50頭,成了尤利亞納霍布的首富。
10年后,尤利亞納霍布發展到190個牧場,又轉到以西300公里開辟了另一個移民點,也有90多個牧場。格陵蘭南部繁榮起來了,大地上芳草萋萋,牛羊成群。
威金人飼養牛羊,也種植少量谷物,他們獵取馴鹿、海豹、鯨魚、北極熊、絨鴨、獵鷹,這些野生動物不但提供了越冬食物和御寒衣被,而且帶來了可觀的商業價值。
格陵蘭威金人用野生動物的毛皮、鯨油、羊毛織品和活獵鷹,與歐洲大陸換取鐵、木材、紡織品、酒、裝飾品和其它奢侈品。這些物品的交易通過格陵蘭和挪威之間的直達航線來完成,這條直達航線比挪威至冰島之間遠不了多少,來往商船日漸頻繁。
威金人在這個世外桃源安居樂業,不僅解決了溫飽,而且獲得了發展。到公元1100年,拓居地的人口已達3000人。來自歐洲的商人們發現,格陵蘭威金人甚至比他們挪威、冰島的同胞還殷實,喜歡時髦的心態不亞于北歐人。鑒于此地為挪威人所開拓,挪威政府于公元1261年宣布格陵蘭屬挪威所有。
末日來臨
好景不長。14世紀開始,北歐的氣候漸趨寒冷,在它北方的格陵蘭更是劇冷。浮冰封鎖了格陵蘭的東岸,北冰洋的浮冰大量漂入北海。人們不愿意去冒冰海沉船的風險,挪威——格陵蘭之間的航船日漸稀少直至絕跡,格陵蘭威金人從此與外界斷絕了聯系。
黑山是格陵蘭南端的一座山峰,因其山巖黝黑未覆冰雪而得名,成為導航的最佳陸地標志。在趨冷的歲月里,黑山漸漸泛白。以至被重重冰雪所覆蓋,改名為“白山”。人們以白山為航標,繼續航行了若干年,直到堅冰將峽灣封嚴為止。
氣候轉冷以后,種植牧草和蔬菜越來越困難,農田終被冰雪所摧毀,畜牧業隨之萎縮,威金人陷入饑寒交迫的境地。航路斷絕,再也得不到北歐的木材、布料和日用品,只能節省著用。用完了便翻舊為新,粗糙的衣衫改縫為時新樣式。盡管窮困,威金人仍然維持著北歐文明的生活方式。
人們的體質不斷下降,平均身高從1.7米縮到1.5米,生育能力萎縮甚至消失。威金人在嚴寒中苦苦掙扎了兩百年,終在15世紀末或16世紀初死絕。從986年建立居民點算起,威金人在格陵蘭生存了500年左右。
宗主國挪威自己也饑寒交迫,顧不上格陵蘭的子民。格陵蘭威金人的歷史從此中斷。殊不知格陵蘭是一個比挪威本土大6倍的大島,威金人不過侷處南端一偶,其他地方還有更多的原住民愛斯基摩人,他們才是格陵蘭的真正主人。愛斯基摩人世居格陵蘭島的中部西岸。未曾同威金人打過照面。他們世代
與冰雪打交道,有極高的耐寒遺傳基因。氣候趨冷后,他們也向溫暖的南方轉移,終于發現了外來者,與威金人發生沖突,加速了威金人的滅亡。
威金人與歐洲貿易和聯系的中斷,木材和生活必需品的短缺,瘟疫的流行,愛斯基摩人的南侵。都是促使威金人滅亡的原因。然而,氣候變化是主因。
啞人不是威金人
英國人1582年發現了威金人的廢墟,可是,更早以前,即1472年,丹麥人橫渡大西洋,在格陵蘭東邊的一個離島——昂馬沙利克島,發現了一個有人的村落。之后200多年,英、丹都不屑一顧。19世紀初氣候轉暖,丹麥開始向格陵蘭南部零星移民,恢復威金人的居民點。1814年,丹麥宣布格陵蘭為己有。
1884年,丹麥航海家奧爾姆再次發現昂馬沙利克島。他不像400余年前的先人匆匆而過,而是登陸逗留作了認真的考察,繪制了海岸地圖。他發現此島緊靠格陵蘭東岸大陸,東距冰島直線距離僅700公里;已經接近北極圈,氣候比尤利亞納霍布更冷,常年冰凍,夏天飄雪。更離奇的是,島上居民不過145人,個個都是啞巴,只能以表情和手勢代替語言;其外貌與軀體不像北歐人種,而似蒙古人種,與原住民愛斯基摩人也有差異,明顯不是威金人的后代。當初威金人為何舍近就遠,不來這里定居呢?
昂馬沙利克的島民真的啞了嗎?非也,相處幾天后,他們都能伊呀發聲。考其祖先,原來來自更加遙遠的西伯利亞,從西方越過白令海峽,經過北冰洋、加拿大北極群島來到這里,行程起碼六七千公里,而不是來自對岸的北歐。一千多年前,這個神秘的部落,不遠萬里來到這里落戶,本身就是一個謎。他們落戶在這個冰封雪凍的孤島上,與世隔絕,再也沒有碰見別的人類。在氣候轉冷的年代里,格陵蘭的威金人耐不住寒冷滅絕了,而他們卻能活下來,這又是一個謎。
昂島的人群過著難以想象的艱難而原始的生活,作為社會交際媒介的語言逐漸簡化,以至消匿,整個人群由寡言退化成啞人。盡管啞了,依然頑強固守著傳統文化。奉行類似“黃教”的宗教生活,由僧侶決定族中大小事務,用獸牙雕刻工藝品和工具。鑒于昂島近捷的地理位置,丹麥政府于1895年在此設立貿易站,作為航向格陵蘭南方的中轉站。隨著丹麥人的滲入。啞人族恢復了語言能力,操起丹麥語與外界交流。
行將滅種的啞人族得到新生,北歐文明滲入生活的各方面,加上丹麥的混居通婚,群體加速混血化,人口迅速繁殖,于今已達3000人之多,成為格陵蘭最大村鎮之一,被游客譽為“格陵蘭的瑞士”。
昂島冰屋已被北歐式小洋房取代,室內有了家具與電器。人們在室內穿T恤,出門穿御寒的熊皮、海豹皮衣,男的狩獵,女的加工獵物。每年5月開始的4個月“夏季”,冰在融化,是漁獵的黃金季節,男人駕獸皮船追捕海豹、海象,捕捉北極熊,釣鱈魚,把這些賣給丹麥商人,購回食品和工業品。因為賣獸肉換面粉來吃更合算。谷物取代肉類成了主食。如今啞人族與定居處的丹麥人一無差別,講的是丹麥語,使用同樣的法律,服從同一個格陵蘭自治體的統治,僅在血緣上有所差別而已,在威金人滅絕的故事中譜上一段美妙的插曲。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