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重組方案獲批準;今年內完成架構
記者:據我們了解,信息產業部自去年組建以后,一直在致力于政企分開、引入競爭,醞釀對我國電信運營業進行結構重組。您在今年2月4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宣布,“中國電信”的重組方案已經提交國務院,大家都很關心目前的進展如何。
吳基傳:信息產業部提交的方案國務院基本上已經批準了。總體上講,中國電信將按專業分成三家獨立的公司:無線尋呼公司、移動通信公司和固定電話公司;還有一家衛星通信公司,它的資產原來就不在“中國電信”之內——這樣合計起來,原郵電部所屬的通信企業就成了四個獨立的、服務業務各有側重的電信公司。
方案既定,信息產業部現在正在抓緊實施。按照計劃,今年要在操作層面上完成這一架構。
記者:電信改革是世界潮流,1997年10月中國電信(香港)在海外成功上市,中國的電信改革開始啟動。您作為原來的郵電部部長和現在的信息產業部部長,能不能對改革進程作一回顧?
吳基傳:世界絕大多數國家電信改革的起點都是一樣的——郵電合營、電信業務行政性壟斷。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改革歷程也都類似——先把郵和電分開,然后政企分開,電信部門進行公司化改造,然后上市。只不過一些發達國家、一些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先于我們十幾年或幾十年。
政企分開、破除壟斷、引入競爭,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國家于1994年批準成立另一家經營電信基本業務的聯通公司,進一步推動了我國電信事業的改革步伐。這個趨勢我們是早就看到了的。1997年郵電部時期,我們就決定了郵政和電信兩項業務要分開,電信也要按不同的業務來運營,要實現專業運營、規模效益。1998年九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新的機構改革方案,成立了信息產業部,從組織結構上進一步確立了政企分開原則,為我國郵電體制的改革、郵政和電信業務分營以及電信業重組提供了組織保證,同時改革、改組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了。
1997年中國電信(香港)在海外上市,就與我們當時按電信專業運營的思路有關。我們想做點試驗,加上又有香港特區這么個好的窗口,就剝離了廣東和浙江兩省的移動業務,與國際電信業、國際資本市場實現了對接。
我想指出的是,從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企合一,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又要盡快向國際電信業的運營方式靠攏,我們電信改革的跨度是比其他國家大的。但是我們的進度并不慢,郵電分營從1997年先試點后全面推廣,1998年一年就完成了。據我所知,從德國郵電部到郵電分開,再到德國電信上市,經過了8年時間。
還需要指出的是,國外的電信改革一般是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作為依據的,而我們是在沒有電信法的情況下進行的。這是一個很大的區別。無法可依,凡事就得協調,而協調是需要時間的。
但是我們也有我們國家自己的特色,即有中央、國務院的權威,有服從統一指揮調度的優勢。
以后中國大地上只有一層物理網;現有固網的所有者權益毋需調整
記者:您如何評價方案實施之后中國電信業的格局?
吳基傳:電信實現專業運營之后,有利于各專業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現規模效益,從根本上是有利于中國電信業的發展、有利于改善服務的。并且,“中國電信”分出獨立的移動通信公司,聯通也搞移動通信,又能促進兩者之間的競爭。尋呼業務集中起來成立一個公司,現在社會上的尋呼公司有1000多家,它們之間也可以形成競爭。
剩下一個固定電話公司,固網業務目前還不是“切”的問題,而是如何充分發揮和完善整體網絡的服務功能,保持網絡的先進性、完整性和統一性,并與其他電信業務運營商實現互連互通,為其提供網絡服務的問題。至于各區域性公司和各省公司之間,也會形成一定的競爭,因為它們的通訊質量、服務態度,包括一部分地區的資費也不完全一樣,還是有所競爭,用戶還是有所比較。
記者:信息產業部如何考慮有效利用廣電網和電力網、鐵道網的剩余容量?
吳基傳:現在所講的廣電網大量是指各個地區的接入網,而整個干線傳輸還是要通過國家干線網。國家干線網包括原來電信的干線網,電力、鐵道、廣電等專業部門也有一部分傳輸干線,將來也應該連起來,構成一個國家整體的干線網絡。
接入網部分比較復雜。現在電信的接入網也有到用戶的,也有到樓的,也有到小區的。從現有技術的角度講,目前有線電視的接入網要實現交互功能還比較困難。從技術發展的走向講,將來三網要合一——包括話音業務、圖像業務和數據業務,就是一條線到家里,為用戶提供多媒體的服務,這就是“光纖到戶”。當然,技術走向是這樣,具體到每個國家,實現的時間和程度還要取決于經濟發展的狀況和人民生活的水平。
所有的電信運營商都應該服從于信息產業部的統籌規劃,實現資源共享,防止重復建設和資源的浪費。以后在中國大地上只有一層物理網,而不搞兩層網。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網絡統一規劃,并不意味著網絡的所有者權益要發生調整,廣電還是廣電的,鐵道還是鐵道的;只有一層物理網,也并不意味著網絡上只發展一種業務,而是多種業務,不同的業務或同一業務可以有很多個公司經營。
記者:有意見認為,廣電網是寬帶網,做因特網業務有著技術上的優勢,同時中國的因特網業務又亟需加速發展。此次電信改革有沒有賦予廣電網這項權利?
吳基傳:現在還不行。目前對廣電網的要求是網臺分離,網絡實行統一技術管理。按照信息產業部成立時的“三定”方案,廣電網絡管理的政府職能歸屬信息產業部。在目前的情況下,廣電網還是負責廣電業務的傳輸。但有一些城市像上海,在這個問題上正在做一個很好的試驗,它把幾個網絡做成一個平臺,在它上面進行各種傳輸業務。
此次電信改革重組,還沒有涉及廣電網絡怎么改。
國內資本市場也要利用;“中國電信”重組對中國電信(香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記者:此次伴隨“中國電信”結構性重組,還有電信資費調整的問題。這也是大家寄予期望的事情。請問具體方案何時出臺?
吳基傳:資費調整的方案國務院也已經批了,很快就會公布實施方案。就拿較有代表性的電話初裝費來說,以前是1000~3000元,現在調至500~1000元。電信業發展了,電話的容量增加了,市場又相對減小了。現在城市的電話普及率已經超過26%,整個全國的電話普及率達到了10%,不能為了收取初裝費而抑制通信需求,所以要降低資費,啟動市場,促進發展。初裝費的下調,3月1日就要開始實行。
記者:電信資費調整以后,電信運營商的資金來源相對會受到影響,而電信業又是一個資金密集型行業,那么在利用資本市場方面,中國電信業有沒有新的構想?會不會考慮利用國內資本市場?我們已經看到,您剛才也談到,中國電信(香港)上市帶來了資金效應、改革試驗效應,甚至還有穩定香港資本市場的效應。現在香港的紅籌股一片凋零,惟有中國電信(香港)還是發行價以上的股票,已被公認是最成功的海外上市。
吳基傳:此次電信改革之后,國家給予的政策優惠一定會逐步調整。初裝費、附加費等等,隨著電信業發展,現在是下調,以后恐怕還要取消,那么投資從何而來呢?就是要利用資本市場。上市還不僅僅是融資一個目的,更重要的,資本市場的約束機制對公司的運營也會產生積極的影響。上市公司必須按現代企業制度來運行,這是壓力也是動力。
中國電信(香港)公司的上市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當時我們郵電沒有分營,政企沒有分開,電信各專業還沒有獨立核算,很多東西不適應市場要求,上市工作量非常大。我們用不到半年的時間,當時很多融資中介機構認為根本不可能;但通過努力上市了,而且現在看來很成功。
中國電信(香港)在1997年10月23日開盤,那一天號稱“黑色星期四”,當時受東南亞金融風波的影響,香港股市掉得相當厲害。第一天跌破了發行價,但第二天就反彈回來了。1998年它經歷了國際資本市場的風風雨雨,表現一直是相當穩定的。究其原因,是它的背后有一個堅實的企業基礎,有一個堅實的市場需求的基礎。只要這兩點有保證,資本市場還會接納我們的。
至于國內資本市場,我想國際能上,國內也應該能上。
記者:此次“中國電信”重組,移動通信將成為一個獨立的公司,對中國電信(香港)會有何種影響?
吳基傳:我看沒有壞處只有好處。專業運營,規模效益會發揮得更充分,而且移動通信是現有電信業務中最有成長力、效益最好的業務。這也是我們當初選擇移動上市的原因。不用擔心國內的調整,我們進行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促使中國電信業的發展,中國電信業越發展,對中國電信(香港)后續的支撐力就越大。
廣大投資者盡可放心,中國電信(香港)在招股書上作過的承諾不會變。新成立的移動通信公司也好,政府也好,對投資者是負責任的。
很快將制定電信管理條例;IP電話業務要發展,但不允許擅自經營
記者:一年以前,您從一個政企合一機構的首腦易位而為電信企業的監管者,能談談在角色轉換方面的感受嗎?
吳基傳:這個問題我想很簡單。一個人在什么位置上做什么工作,說得土一點,就是“屁股指揮腦袋”。好比你原來在那個通訊社,現在到了這個通訊社,你是為那個通訊社服務呢還是這個通訊社?信息產業部擔負的是國家職能,我作為部長,就要行使國家職能。
信息產業部的職能就是維護國家的利益和用戶的權益,為企業發展提供一個好的環境:一是保證企業的運營服從國家的整體規劃,保持國家網絡的統一性、完整性和先進性;二是通過法規對市場實行監管,維護市場的公平、有序競爭;三是管理好國家的通信資源,比如頻率資源、碼號資源、衛星軌道資源等等。
記者:無論電信業的現實格局如何,一部《電信法》對于有效監管、建立競爭的框架都是十分必要的,您在上面也曾經談到這一點。據我們了解,《電信法》的準備也已經好幾年了,現在進度如何?
吳基傳:一個國家的《電信法》的出臺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據我所知,德國、法國的《電信法》,光是修改就花了幾年的時間,文本足足一米多厚。一部完整的法律的出臺確實需要一個過程。
但是我們在工作中又常常感覺到無法可依的不便。所以此次電信改革之后,信息產業部會很快制定一個“電信管理條例”,據此來行使監管職能。對于運營者,這是個約束;對于用戶,這是個保護。
記者:前一段福建的IP電話案,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不知您對此有何評論?
吳基傳:作為IP電話這個業務來講,信息產業部是要支持、要發展的,要為用戶提供IP電話服務,并且我們也在做相關的試驗。對于福建這個案件,當事人沒有經過批準,擅自經營,這是不允許的。
經營電信業務需要經過主管部門的批準,頒發經營許可證。電信業務不是誰都可以做的。因為電信服務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是一次性消費,而是長期消費。如果沒有監管,比如某某辦個尋呼公司,他把用戶的錢一收,走了,用戶找誰去?還得找政府。所以必須對電信業務的運營者進行資格審查,登記發照。
記者:最后,我們都知道因為中國電信業的高速發展,您在國際電信界非常受尊重,但在國內,從郵電部到信息產業部,輿論的批評一直比較多。您如何看待這種反差?
吳基傳:國際同行不是看重我個人,而是看重我們國家和相應的龐大市場。至于國內輿論,我想也很自然,有批評,是因為大家關心電信事業;大家關心電信事業,是因為電信事業發展了。我講過,我們應當把大家的關心視作支持事業發展的一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