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運行的監測者
劉洪 國家統計局局長
現年60歲,山東青島人,1964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先后在青島市統計局、馬列主義研究院、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從1974年開始在國家計委從事經濟政策研究和宏觀經濟管理工作,先后任政策研究室主任、長期規劃司司長。1993年出任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1997年4月,擔任國家統計局局長。
邵宗明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高級統計師。1956年至1960年先后畢業于上海工業管理學院、上海財經學院。1963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研究生班。同年在國家統計局參加工作。1973年至1979年在河北省邢臺地區機電設備公司和河北省統計局工作。后調回國家統計局,歷任副處長、處長。現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盧春恒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1963年畢業于河北財經學院。長期從事工業統計,歷任國家統計局副處長、處長、副司長、司長。1993年7月起擔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翟立功 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1970年畢業于北京經濟學院。先后在山西省儲備物資局、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太原市技術經濟研究中心工作。1985年調至國家統計局,先后在政策研究室、中國信息報、中國統計出版社工作。1993年起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賀鏗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1965年畢業于中南財經大學。1965年至1971年任武漢城建學院教師。1991年至1995在任西安統計學院教授、院長。1995年出任國家統計局副局長。
數字化生存
劉洪看起來不像已經到了耳順之年,但今年確是他的第5個本命年。他的秘書說劉洪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在十幾個小時以上,白天干不完,晚上帶回家干。
1997年4月就任國家統計局局長以前,劉洪曾經有過在國家計委從事宏觀經濟政策研究和長期規劃工作20年的經歷。他認為,這段經歷對他現在的工作有著非常大的幫助。“因為宏觀經濟研究就是在尋找各種各樣的比例關系,從而找出未來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并在這個基礎上預測今后5年、10年的發展趨勢。而統計也是通過數據之間的聯系來反映宏觀經濟運行的規律,并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劉洪說。
這個世界時時在變化,而真正的變化總是從數字開始。有人說“太陽底下無新事,只有數字是惟一的新聞”。我們或許真得靜下心來,聽聽數字的聲音。事實上,人們也正在一天比一天感受到“用數字說話的力量”。更多的企業、更多的研究機構甚至更多的股民都在關注數字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與數字為伍已不再是統計人員的專利。
“國家統計局在社會經濟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國民經濟核算中心和‘社會經濟信息的主體,而且力爭要成為重要的經濟監測和咨詢機構。在市場經濟中,每一個獨立的經濟主體都可能是統計服務的需求者。需求的多元化要求統計信息更加快捷、更加準確。”劉洪告訴記者。
劉洪還說,剛剛上任的時候,每天都在和數字與報表打交道,有時也感枯燥,后來鉆進去,就是另外一個世界了。因為“你能從數字的背后看到整個經濟體系的運轉”。
7.8%的背后
1998年,國民經濟的運行在國內國際的嚴峻環境下變得更為復雜。統計局的監測工作就更重了。為此,統計局將以前每季度一次的分析改為月月會診,監測頻率大幅度提高。
劉洪告訴記者,國務院領導從來沒有把“保8%”與國家統計局的工作掛鉤。國務院對統計局的要求很明確:堅持實事求是,反對虛報浮夸。“他們說就以你們統計局的數字為準。我從來沒有感到過‘保8的壓力。”劉洪說。1998年7.8%的GDP增長率是國家統計局在各地統計的基礎上,根據平衡方法匯總、核算而得的。人們普遍認為這表明1998年的經濟增長目標基本實現。
劉洪告訴記者,7.8%這個數據是準確的。雖然由于種種原因,有些地方的數字有“水分”,但針對這種情況,國家統計局在匯總及核算全國的數據時,運用抽樣調查、典型調查所獲得的系數以及平衡驗證方法擠掉了“水分”。
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現在使用的是聯合國推薦的SNA核算體系。這意味著在統計體系上已經基本實現了與國際標準的接軌。但是,“關鍵是統計制度方法落后,統計標準還不能很好地反映市場經濟運行的特點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進程,有些統計仍然過分依賴全面統計報表、沿用層層匯總的辦法,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所以為加快統計改革的步伐,重點是抓好三件事:進一步改革統計指標體系,在小型企業逐步全面推行抽樣調查的方法,在工業統計中采用超級匯總方式。
同時,當前統計工作的“一個中心,兩個重點”—— 1999年國家統計局以提高經濟數據質量為中心,以加快統計制度方法改革和統計信息工程建設為重點——已經在緊鑼密鼓地展開。當中國的“經濟列車”啟動時,國家統計局也在一刻不停地為它測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