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倒底賣什么?
拍賣,一種既古老又新鮮的交易方式,本身就很容易讓人好奇。
當“京城拍賣會”成為北京有線電視臺的新興欄目時,人們對拍賣現場的感受就更加真切了——此起彼伏的價牌、跳躍攀升的價位、直接對應于每年超過100億元的成交額。到目前為止,全國的拍賣公司在1000家以上,提供的就業機會不少于20000個。
春節期間,記者在北京燕莎商城做了一次隨機抽樣調查。被訪者40人中,5人通過拍賣會買到了自已稱心的商品;3人到過拍賣現場,但沒有參加競拍;對其余32人來說,拍賣儼然還是一張新面孔。有被訪者說,不參加拍賣的原因是“拍品過于高級,不是古玩就是名畫,價格讓人無所適從”;另有觀點則認為,“只有那些急于脫手的二手貨才會拿出來拍賣”,他們寧愿選擇去大商場買東西,因為“便宜沒好貨”。
當然,對這個觀點,天津美樂迪聽力器材有限公司董事長凌萬先生肯定不會同意。前不久,在北京的一次拍賣會上,他“發了筆大財”──原價7美元的集成塊,那里只賣0.5元人民幣。他一口氣買了25000個。描述起當時的感覺,他說“簡直好極了”。
這樣的行家當然不多。盡管拍賣在國外已經發達了上百年,但在新中國卻只有13年的歷史。大多數人面對熱氣騰騰的拍場和此起彼伏的叫價還是感到無助。人們鬧不清拍賣會倒底在賣什么,而自己又能買什么。
事實上,拍賣品是無所不包的。除了國家法律禁止買賣、轉讓和那些處分權有爭議的財產,凡是能用于交換的商品均可以作為拍賣標的。
如果我們一刀切開拍賣標的這張大餅,那么一半將是有形財產,另一半則是無形財產。有形財產又分為普通商品和特殊商品。普通商品的特點是市場需求難以把握或商品品質不易嚴格標準化,比如羊毛、煙草、鮮花這類初級產品,以及二手家用電器、手機、汽車、樂器等日常消費品。特殊商品主要由不經常流通的土地、房屋和非正常流通的公物、罰沒物資以及文物藝術品構成。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冠名權、科技成果等是無形財產拍賣的主要內容。
價格真的透明嗎?
一位被訪者肯定地告訴記者,他無論如何也不會去拍賣會買東西。問他為什么,他反問記者:“你怎么能肯定那里沒有‘托兒?”還有一位被訪者認為“拍賣會總是想盡辦法點燃人們的購買欲望,炒作之風很像賭場”。
淡去離奇的故事帶給拍賣的斑斕,人們更想知道煽情叫價背后的故事。那種茫然無措的被動與擔心才是讓人止步的最高門檻。人們渴望真實的價格,渴望錢花得不后悔。
“拍賣的本質就是價格上的競爭。”國內貿易局營銷改革司副司長姚廣海在接受采訪時說:“拍賣競爭的惟一依據是價格,所謂‘公平競爭,價高者得。價格才是拍賣中的最后發言人。”
那么拍賣品的價格又是由什么決定的?
姚廣海解釋說,正是由于拍賣標的的價值通常很難精確計算,所以才通過競價方式來確定。這種定價與評估師的作價不同。評估師作出的價格是1000萬元,但如果拍賣場不接受,1000萬元的價格就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拍賣市場才是商品真實價值和稀缺程度的惟一試金石。
太平洋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岳鴻聲則從另外一個角度做出解釋,他認為“買一件藝術品更是買下一段歷史和文化”——“你還有別的方法為歷史定價嗎?拍賣是一種相對可行的選擇。”
不可否認的是,價格中很可能會有明顯的炒作痕跡。業內人士將受當時市場氛圍影響的價格稱為“心理價格”,而與拍賣品使用價值相對應的價格則被稱作“實際價格”——一個拍賣標的的最后成交價應該是這兩部分價格之和。
1998年成都商界興起“一元起競賣”。據當地媒體報道,有人為了一臺電視機,從一元起,一直叫到比一般零售價高出幾百元才打住。心理價格遠遠高于實際價格——很多人在問:“這是在買便宜還是在買貴?”
由是,人們感到于火爆中保持自已的冷靜是多么重要。太平洋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唐先生對于“初涉拍海”的新手提出的建議是:不要在間斷許久的首次拍賣會上試水,積蓄長久的購買力會因此刻的強力釋放而推高價格。更重要的是適可而止地叫價,設定自已的心理底線。一個成熟的買家都知道,實惠比面子更重要,懂得放棄才會真正擁有。
投資還是消費?
1981年5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商人經紐約索思比拍賣行主槌,以530萬美元買走了畢加索的自畫像《約·畢加索》。1989年5月,此人又以賣主身份,將該畫經同一拍賣行之手,以4790萬美元脫手,8年間升值8倍多。在英國,從1951年至1967年,文物藝術品的拍賣價格遠遠超過這一時期英國股票價格的上升幅度。于是藝術品收藏被稱為“特殊的有價證券”。
姚廣海司長告訴記者,稀少的東西在未來的日子里會更加稀少。藝術品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使它具有極強的保值功能和升值潛力。鑒于目前的宏觀環境,通過拍賣機構進行藝術品投資,應該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
“就藝術品拍賣而言,不一定要死盯著名家名品。其實,那些現在名氣還不高但質量很好的中青年畫家的作品,是最值得收藏的──價錢都不貴,有的一二百塊就能拿下來。這些作品升值潛力很大,因為畫家在成長,賺錢在將來。”
看來,即使是藝術品拍賣也并不是只有富人才玩得起的“游戲”。而二手拍賣與老百姓的距離就更近了。1998年2月28日,在北京兵工汽車貿易公司、北京機動車拍賣中心舉辦的首次家庭二手車拍賣會上,盡管拍賣師的熱情不很高,仍有近一半的車有了新主人。
記者從北京市拍賣市場了解到,他們拍賣的二手貨基本上都是公檢法機關上交的罰沒物資。專業人員會在拍賣前對拍品進行調試、檢驗。如果還有質量問題,拍賣公司也不會袖手旁觀。
不管怎么說,拍賣既可能成為很保險的高額投資,又可以成為很實惠的小額消費。投資與消費在這里統一起來。但是無論是投資還是消費,人們的經驗都需要不停地積攢。善于學習和小心謹慎的態度,或許正意味著實惠和不被愚弄。正如太平洋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的唐先生所說:“拍賣也需要從‘小做起,拍賣更需要的是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