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我們面前的這本《制高點——重建現代世界的政府與市場之爭》,是因寫作《獎賞:一部追逐石油、金錢和權力的史詩》一書(中譯本作《石油、權力與金錢》)獲得普利策文學獎的丹尼爾·耶京和國際咨詢業一位重要咨詢顧問約瑟夫·斯坦尼斯羅的新作。它的主題是,經濟生活的“制高點”是否應當由政府去占領。
我熱忱地向我國讀者推薦這部著作,首要理由在于這一主題的極端重要性,不對此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就幾乎無法把握本世紀社會經濟制度變遷的基本脈絡。
在整個20世紀上半葉,政府的權力日益擴大。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無論在社會主義蘇聯和東歐國家、中國還是資本主義歐洲和美國,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計劃經濟,還是救治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凱恩斯主義,雖然政府干預的程度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強調政府代表公共利益組織和管理經濟的職能這一點上,頗有異曲同工之處。于是我們不但看到蘇聯和新中國如何一步步地實現列寧“國家辛迪加”的理想,而且看到隨著羅斯福“新政”的推行,美國逐漸成為本書所說的“管制資本主義”。
中國有句老話:“60年風水輪流轉”。上述強化政府職能的趨勢大約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風向完全倒轉過來。社會主義各國政府壟斷經濟的經濟體制的弊病暴露無遺。于是紛紛轉而實行市場取向的改革,政府的作用也因之被重新審視和端正。而70年代英美等國經濟遭遇“滯脹”之后,英國在撒切爾首相的領導下首先掀起了私有化和自由化的浪潮。無獨有偶,1981年就任美國總統的里根也轉而實行解除管制等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一時間,推行經濟自由主義和削弱政府的經濟作用成為新的時尚,宏揚市場的作用成為20世紀最后20年的主題。
《制高點》一書著重描述的,正是這一政府逐漸從直接管理經濟的職能中淡出的過程。
和已有的討論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大量理論文獻不同的是,耶京和斯坦尼斯羅的這本書沒有太多的理論分析和哲學思辨,而是通過對大量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生動敘述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從政府到市場演變過程的全景圖。
我向中國讀者熱忱推薦這本書,還有我們自己的特殊理由。國家必須控制國民經濟的“制高點”,曾經被長期說成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改革開放以前的中國人從他們學習政治經濟學的那一天起,就把這一教條背得滾瓜爛熟。20年來,中國進行的市場取向的經濟改革,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問題。目前中國正處于從傳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軌的關鍵階段。我們已經確定了國有經濟布局進行戰略性改組的方針,也就是說,國有經濟要從一般競爭行業退出,只保留在極少數非由國家來支配不可的領域的控制。為了完成新一輪改革,我們不但必須大力革除長期計劃體制遺留下的各種弊病,比如,過于迷信政府的作用,而且要學會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在保證市場的公平、有序運作的同時恰當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市場和政府這雙看不見和看得見手的巧妙結合,創造繁榮的經濟、富裕的生活和公正的社會。
《制高點》這部我們時代經濟制度的編年史的出版引起了西方國家讀書界的強烈反應。在獲得許多贊譽的同時,也有一些批評意見。比如,認為兩位作者過多地強調了市場的優點,而對市場帶來的問題則往往語焉不詳。在我看來,這可能反映了90年代初期的時代特點。在蘇東劇變后的一段時間里,許多人認為蘇聯和東歐國家政治經濟體系的崩潰意味著“歷史的終結”: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已經按照有利于市場的方式一勞永逸地解決了。然而人們很快地發現,歷史并未終結,政府與市場的沖突只是改變了形式,它將在新的更高的層次上展開。
正像作者在本書最后一章中所說,人們是否能對市場保持信心,取決于它是否能夠通過以下的考驗:(1)市場經濟能否實現它對持續的經濟增長、更高的生活水平、更充分的就業等的承諾;(2)能否保證社會公正;(3)能否保證世界各民族的民族特性得到維護;(4)能否在保護環境的同時給予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的同等機會。古語說,“溫故而知新”。我們將在深入研究歷史經驗的基礎上探求解決新問題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