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浩
在北約對南聯盟發動的戰爭中,有著“坦克殺手”美譽的AH一64A“阿帕奇”攻擊直升機雖然還沒有來得及在戰場上“大展雄風”,卻已在2次夜訓中連損2機,還搭上了一個2人的機組。雖然許多人把“阿帕奇”吹得神乎其神,但美國著名的軍事分析專家邁克爾·奧漢隆還是坦率地承認說:“即使動用了‘阿帕奇直升機,也不可能在改變科索沃的軍事均勢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
“阿帕奇”是美國麥道公司研制的輕型專用攻擊直升機,1984年交付使用,單機造價1450萬美元。該機機身下裝有1門30毫米口徑的航炮(備彈1200發),可用于對空中或地面目標進行射擊;機翼下裝有4個外掛點,可掛載16枚“海爾法”激光制導反坦克導彈(射程7.5千米,破甲厚度500毫米),或76枚70毫米對地攻擊火箭等武器;還可以外掛一個油箱,使其航程由482公里增加到1700公里,在執行反直升機作戰任務時,乏還可攜帶8枚“毒刺”式空對空導彈,因而具有對地攻擊和空中格斗的雙重作戰能力。這種飛機最大時速為378公里,巡航時速為90公里。實用升限可達6400米。
“阿帕奇”直升機采用了大量的降噪音措施,使其噪音比其他直升機的噪音降低了約60%,因而這就大大提高了飛機的隱蔽性;它還采用了被稱為“黑洞”的紅外抑制系統及其他抑制紅外的措施,這就使得它很難被目前的紅外線式空對空導彈所盯住;在外形設計上,它還盡量避免了采用容易造成電磁波反射的棱角和平面,在機身表面涂上了吸波涂料,并采用了吸波性能好的新型復合材料制造殼體及外部部件,這就使雷達的可探測距離減少了33%,初步具備了隱形性能;此外“阿帕奇”攻擊直升機上還配備了AN/ALQ—136雷達干擾機和M130通用干擾物投放器等,這些都是防止雷達探測的有效手段。
在“沙漠風暴”行動發起前,美國的“阿帕奇”直升機用機載的“海爾法”式導彈對伊軍預警雷達陣地進行了攻擊,為多國部隊的飛機開辟了一條10公里寬的空中走廊,首開實戰紀錄。在1998年3月2日的實戰中,它更是名聲遠揚:24架“阿帕奇”直升機僅用50分鐘就摧毀了伊軍84輛坦克和裝甲車、4個防空系統、8門火炮和38臺輪式車輛。難怪美國防部在其向國會遞交的報告《海灣戰爭》一書中說,“‘阿帕奇直升機性能穩定,具有極高的實戰價值”,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然而,“出師未捷身先死”的“阿帕奇”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使得它已很難重振雄風。一些軍事家們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機載夜視設備和目標截獲/識別系統在雨、霧的灰塵中受影響較大;二是機載的反坦克導彈采用的是激光半主動制導方式,受雨、霧的影響較大,且導彈發射后,需要直升飛機上的激光指示器不斷照射,這就使得“阿帕奇”會長時間處于敵對方的火力威脅之下,這就大大降低了它的生存能力;三是該機結構復雜,飛行員操縱難度大。面對上述現實問題,華盛頓的戰略和國際問題專家古爾干脆聲稱,在此次北約對南聯盟動武中“阿帕奇”直升機“可能不再具有太大的價值”。
如此看來,此次對南聯盟的空襲行動中,雄風不再的“阿帕奇”已無任何精彩的表現,戴在它頭上的“坦克殺手”的金色光環早已落滿了塵埃,它堅無不摧的神話已經完全破滅了。
(特約編輯/袁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