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根
伴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一場“海上革命”正在悄然興起。用什么樣的軍艦裝備下個世紀的海軍,正在成為許多國家極為關注的重要議題。據有關資料介紹,21世紀海軍作戰艦艇的設計將在保留現有軍艦優點的同時,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新的構想。
提高速度在追求速度方面,如今有的商船和運動航海船只已經超過了軍艦的速度。二戰以前,商船的速度最多也就是十幾節,而現在的集裝箱船已經接近了30節。一艘雙體航海船只借助風力可在80天內完成環球航行,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90年代艦艇的高速度是60節,預計21世紀作戰艦艇的速度將會明顯提高。
減少乘員如果作戰艦艇的任務只是抵達某特定海域投送兵力或發射導彈,那么在外部系統的引導下,7名乘員就足夠了:1名艦長、3名值更官、2名乘務員和1名廚師。現在,7人已經能夠保證集裝箱船的航行了。海軍的有關人士擔心,一旦被擊中,軍艦就無人去控制損失。但部分艦艇設計者認為,考慮到人員傷亡損失,還不如讓受傷的軍艦沉入海底。但不管怎樣,21世紀的軍艦乘員將會大幅度減少。
隱形增強由于作戰艦艇形體龐大且不規則,并且在海上始終帶有尾跡,因而軍艦的隱形難度遠遠大于作戰飛機。目前,軍艦的隱形設計不是力圖把軍艦從雷達上抹去,而是盡力縮小其目標,主要做法是盡量降低軍艦的橫截面,同時在軍艦的外表涂上低輻射吸收材料。
另外,許多尋的武器(即自動尋找目標的武器)主要依靠熱源來捕捉目標,而軍艦最大的熱源來自發動機熱量。傳統上消除熱源的辦法是在水線以下燃燒,但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軍艦的噪音,而且也浪費了大量的能量。因此,有關專家提出了利用雙體或多體艦來解決這一問題,另一種正在醞釀的隱形手段是在半潛形軍艦的四周增設水幕生成器,利用水幕生成器干擾敵方光學器材和雷達等偵察手段的正常運用,因為許多掠海飛行的導彈是根據涌浪的高低來自動調整飛行高度的,它從來不會去打擊涌浪。對導彈來說,水幕就是一種人造涌浪,遇到水幕,導彈將掠頭皮而過,而不打擊軍艦本身。和其他幾種隱形技術比,這的確是一種廉價的隱形手段。
水下防爆在近岸海區,水雷的威力遠遠大于魚雷的威脅。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水雷不僅便宜,而且易于操作。為了更有效地遂行近岸作戰任務,21世紀的軍艦必須要具有抗水下爆炸的能力。目前,有關專家已開發出保護軍艦外殼不受水下爆炸物傷害的一種新手段。其原理猶如坦克上的反應式裝甲,它可以分流外來的能量,吸收反坦克武器對裝甲的破壞,從而保護內部裝甲。除了增加水線以下的鋼板厚度外,軍艦底部還將裝上厚厚的保護外殼,這一外殼將由多層空心球組成。這些空心球相互紅色燒結在一起,其目的仍是為了緩沖水下爆炸對軍艦底部的沖擊。
新型外形未來型軍艦的外形將主要以下述4種類型為主:一是氣墊船;二是水面效用艇;三是水翼艇;四是潛水艇。70年代,氣墊船和水翼艇十分盛行。但事實證明,這種艇船很脆弱,而且難以保養,同時它還無法保持海上持久的作戰能力。根據新的設計構想,未來的作戰艦艇是雙體、三體甚至是四體。它的優點十分突出:它的甲板較大,適用于飛機起降和掃雷活動,燃燒的氣體可在兩個或多個船體與水面之間被船本身吸收,這不僅有助于減輕水對船的阻力,而且保證了船體發出的熱量在排出船體之前就冷卻了下來,從而降低了熱信號源。此外,多體艦艇在高速度運行時能夠保持良好的姿態,存在于兩體之間的空氣將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升力。然而,多體艦艇也有一定的不足,每個艦體都必須單獨抗御涌浪的沖擊,這容易引起平面結構或連接艦體之間的龍骨發生極度扭曲。因此,這種結構必須牢固地連接起來,這就需要特殊的新型材料。
(特約編輯/袁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