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浩
此次北約空襲南聯盟,在短短幾天的空襲之中,爆出的較大冷門就是F—117A隱形戰斗轟炸機被擊落。這種造價約為1億多美元的飛機,在海灣戰爭時就已聲名遠揚,在戰后,美國防部在報告《海灣戰爭》中曾用兩個“唯一”來對其性能進行評價:“F—117A飛機是唯一能在巴格達強大的防空系統中自由活動的飛機。”“在整個海灣戰爭期間,進行夜間攻擊的F—117A隱形飛機是攻擊巴格達中心目標的唯一的有人駕駛飛機。”可見,美已將它作為其空襲兵器中的一張王牌。此次北約對南聯盟動武,美軍又將其另一種隱形飛機B-2首次投入實戰,這種翼展近50余米的龐然大物,其雷達散射截面積卻僅為B-52的1%,與海鷗相差無幾。
隱形技術,亦稱隱身技術、低可探測技術,它是一門減弱目標輻射和反射特征信息,使之難以被探測系統發現的技術,它主要有主動(有源)隱形技術和被動(無源)隱形技術兩大類,目前在軍事領域內得到廣泛應用的是被動隱形技術。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設計的在潛艇上使用吸波材料,是今天雷達隱形技術中隱形材料技術的首次應用。戰后,各國競相發展隱形技術,并應用到軍事領域,其中以80年代美國研制成功的F-117A隱形戰斗轟炸機和B-2隱形戰略轟炸機為典型代表。
雖然隱形飛機有過一些赫赫的戰果,也因此而聲名雀躍。但與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一樣,隱形飛機還有著諸多難“掩”之“隱”:
難全頻譜隱形目前發展的隱形技術,大多只是在厘米波段內的隱形,而在米波、毫米波波段、可見光波段則會原形畢露;難全方位隱形隱形飛機的設計,主要是針對飛機前方上下各35度的雷達,而在其側面、背部,隱形效果則比較差,早在海灣戰爭爆發前夕,部署在沙特阿拉伯的美軍F-117A隱身戰斗轟炸機,在適應性訓練過程中,多次被沙特的雷達發現,而且與系統相連的計算機每次都完整地復制出該機的圖像;整體作戰效能不高隱形飛機高性能的取得,是以犧牲飛機自身的一些機動性能為代價的,飛機上大量使用吸波、透波材料,雖然使得飛機的雷達散射截面積大為減小,卻也大大削弱了飛機的機動性能,取消武器外掛架,降低了角反射效應,卻使得彈藥攜行能力不足,這就使得武器的整體作戰能力大為減弱;造價昂貴難裝備一架F-117A價值約1億美元,而一架B-2則高達20多億美元,很難大批量地裝備部隊,而且飛機表面涂敷的隱形涂料,一旦天公不作美,下起雨來,就會層層剝落,為平時維護的保養帶來了諸多不便之處,這也是為什么F-117A只裝備了56架的主要原因。
早在1981年初,美在加緊研制F—117A和B-2隱形飛機的同時,就成立了一個以科學家、高級工程人員為主體的反隱形技術研究機構——“紅隊”。紅隊用各種實驗論證發現和探測隱形目標的可能性。他們在報告中指出:現在的隱形兵器并非完美無缺,許多系統和設備是可以探測到的。
美空軍首席科學家賽爾旦也對探測隱形飛行器作了科學的分析論證,他指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對付隱形兵器:1、利用現代聲學技術,多設置監聽站,并聯成網絡,通過分析噪聲來發現隱形目標;2、充分發揮現有雷達的作用,增設臺站,改進接收技術,用電子計算機處理電波信息;3、用光電系統設備,提高全天候探測能力;4、用宇宙射線或電信號抗擾動方法,探測發現機尾流,發現隱形目標。另外還可以采用空中和空間探測系統,如空中預警機和衛星、多基地雷達等多種手段對付隱形飛機。
如今,隨著隱形技術正日趨完善,反隱形技術也在不斷取得新的進步。相信在未來的戰場上,隱形與反隱形的斗爭將會更加激烈,屆時,隱形兵器的難“掩”之“隱”能否“一抹了之”呢?世人將拭目以待!
(特約編輯/袁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