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崇德
廣東客家地區,有許多民間禁忌,其中之一項,就是做事動輒要“合生老”。譬如建造房屋涉及的土木工程,無論桁桷、臺階、房間的數目,龍廳、正廳、天井的尺寸等等,統統都要“合生老”;還有諸如神主牌和墓碑上的字數、衣服的鈕扣、床上的床板的數量等等,也要“合生老”。為了“合生老”,人們把臺階做得古里古怪,木板裁得支離破碎,這在無形之中就增加了工程的造價和材料的浪費。雖然這樣,人們也在所不惜。
所謂“合生老”,就是要合乎“生老病死苦”循環環數中的“生老”,只有這樣,才能趨吉避兇、財丁兩旺。譬如數字2,就是“生老”;數字6,就是“生老病死苦生”;數字12,就是“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生老”,這些數字都算“合生老”。反之,3、4、5、8、9、10則于主家不利。“合生老”的公式就是5×x+2(或1),而受到當代人青睞的“8”反倒成了不吉利的數字。
“生老病死苦”這句話流傳歷史悠久,但它的出現與迷信毫無關系,所以會造成后來的惡果,純屬后人的誤會。古時,春秋戰國時期有伍子胥,唐朝有杜拾遺(即杜甫,他做過左拾遺的官職,后人稱其為杜拾遺),鄉村人無知識,把伍子胥念成“伍髭須”,把杜拾遺念成“杜十姨”,有的甚至還亂點鴛鴦,立廟塑像供奉這對神明夫婦,惹出了天大的笑話。
據宋朝龔明之《中吳紀聞》記載,在北宋后期,宋徽宗下令,每個縣城都要設置居養院(相當于現代的敬老院)、安濟坊(即醫院)、漏澤園(即公墓),由于吳江縣城很小,這些設施不得不建在縣學(全縣童生考秀才的地方)旁邊,順序而言,便簡稱為“生(童生)、老、病、死”。后來,各地佛寺晉遍開設了“悲田院”,專門施粥救濟貧苦之人,縣城添上這一景,便成了“生老病死苦”。可見,這個生字,不是與死對立的“生”,而是指入學的“童生”,這句話毫無迷信色彩,只是后人把它捧上祭壇,惹出許多麻煩,這是作俑者始料不及的。
(責任編輯/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