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黎晟
自從人類踏上了南極這塊神秘的大陸之后,有關死光及其可怕后果的消息就時有所聞。早在1918年1月,澳大利亞科學家大衛·劉易斯率領的南極考察隊隊員們,就曾身陷南極死光之中。盡管他們因及時停船考察而免遭災難,但這“迷失的世界”還是令他們感到驚恐不已。1958年,南極某個考察基地上空突然出現了死光,一架直升飛機在一片混沌中失去方向,導致機毀人亡。同樣,乘坐雪地越野車的考察隊員,若遇上死光,有時也會連車帶人一起掉入冰原上的巨大冰隙中間。
死光常出現在正午時分,它會讓周圍的景觀突然全部“消失”。遠處的洋面、冰山,近處的海岸、雪原,似乎都不見了,連考察基地的帳篷和旗幟也仿佛一下子無影無蹤,到處是白晃晃的一片,人好像掉進了一個巨大的“牛奶瓶”里。遇到死光,即便是有經驗的極地探險家、航海者和飛行員也往往在劫難逃。
科學家們原先認為死光與極光有關,后來證實死光是一種異常的天氣現象。極地上空云層密度小,含水汽少,吸收陽光的能力較弱,所以當那里的陽光透過陰沉的天空照射到冰雪覆蓋的地面時,光線在冰雪與低云之間來回反射,就會產生一種類似于萬花筒的“鏡筒效應”。經過“鏡簡”的多次反射,各處的亮度便趨向均勻。當云層密度與太陽輻射強度成一定比例時,天空、地面、海洋和周圍的冰雪全達到同一亮度,就會產生令人頭暈目眩的現象。
為了消除南極死光給考察人員帶來的威脅,科學家采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比如建立衛星救援系統,在野外工作的考察人員遇到死光時,可以立即通過“衛星救援系統”發出呼救信號,通知基地火速派出救援小組。或者在死光出現時,及時發射驅云火箭,徹底驅散死光。
(責任編輯/錢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