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 嘉
今年春天一個令人心情愉快的星期六早上,我們從阿姆斯特丹驅車前往海牙。當車子行駛在晨幕尚未退盡的荷蘭曠野時,四周一直是青煙繚繞、濕氣撲面。透過車窗,只見小橋下流水從容,田野上牛羊悠閑地啃著青草,著實讓人滋生羨慕。不經意問,還會發現在那似近猶遠的晨霧中,閃現著紅的、白的、藍的亮點,那是喜愛垂釣的荷蘭人,把色彩各異款式不同的小汽車停靠在湖邊的土路上,而車主人就在不遠的湖邊,坐在自帶的氣墊或小木凳上,正懸起魚竿等待魚兒上鉤。那份垂釣的悠然雅趣與晨幕中的小橋流水、牛羊啃青構成了多么美妙、多么協調的圖景!這樣的情景一直在我們的行程中不斷地展現,而我的心也被這既具遠古幽靜又具現代氣息的垂釣背景感動著。
荷蘭朋友介紹說,荷蘭人最喜歡垂釣,在這個僅有1400萬人口的王國里,有垂釣經歷者達700萬,而其中加入了垂釣協會的會員有480多萬人,這幾乎是成年男子的90%。因而有人說荷蘭“十男九釣”,這一點也不為過。我想,荷蘭垂釣成風固然與荷蘭特殊的低洼地勢以及多水道、多湖泊、多池塘的地理環境有關。但富裕的物質生活水準和特定的文化心理,也不能不說是荷蘭人熱衷垂釣的內在因素。
垂釣原本只是荷蘭民間自發的休閑方式,而形成這種休閑風氣則是在荷蘭經濟迅速發展的70~80年代,當時日趨增多的垂釣者與湖泊釣點之間形成了僧多粥少的失衡格局,垂釣者之間常常會為爭搶垂釣場地而引起種種糾紛。為了調解垂釣所產生的矛盾,荷蘭各級社區紛紛成立了垂釣協會,但人們很快便發現垂釣協會同樣難以應付日趨白熱化的垂釣資源的爭奪大戰。于是,市政府當局不得不將這一原本是個人化的休閑行為納入了行政管理的社會行為進行規范。而在五花八門的管理方法中,“杠桿調節法”是最為有效的。比如,“行政杠桿”要求垂釣愛好者一律要申請執照,執照上注明垂釣者姓名、所在社區,并限定垂釣區域和方位;雖然垂釣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但“稅務杠桿”要求垂釣者必須照章納稅,限定在每月5日之前繳納上月稅款,稅額一般是按區域等級繳納固定稅;而“法律杠桿”則限定釣魚的大小及重量,釣起的魚如果沒有達到規定的重量,就必須放生,否則,將受到法律的制裁。
諸多“杠桿”的限制,已使垂釣在荷蘭率先成為一種有序化、規范化的休閑方式,垂釣資源也由此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和保護。而“杠桿”的限制并沒有影響到垂釣者的雅興,每逢雙休或節假日,荷蘭人依舊開著私家小轎車直奔戶外,在湖畔及小橋邊盡情地享受著垂釣的樂趣。不過,他們除了要隨身帶著魚竿外,還必須帶上自己的垂釣執照,否則,就極有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責任編輯/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