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巋
“紅場”這個名字,對于中國人來說并不陌生。原義為“美麗的廣場”的“紅場”曾是前蘇聯的重要標識。十月革命勝利后,“紅場”就成了革命的象征,勝利的象征。
多年來,我一直對紅場十分向往。去年我終于有了機會去俄羅斯,去莫斯科,去看心儀已久的紅場。記得那天我在紅場附近出了地鐵站后,就按地圖上標的路線直奔紅場而去。走啊找啊,怎么也找不到,同去的幾個伙伴也不知哪兒才是心目中的紅場,最后只好向路邊一位莫斯科老人問路,對方一指,這腳下就是紅場,真有些讓人半信半疑。想象中的紅場是那么的寬廣、那么的車水馬龍,閱兵時千軍萬馬都能通過,可是眼前的紅場,卻不是我想象中的那般樣子。不過,細細看來,它還是有一些與眾不同之處。放眼望去,莊嚴的克里姆林宮、肅穆的列寧墓(西面)、高大而又極富特色的瓦西里·勃拉仁內大教堂(南面)、莫斯科最大最繁華的百貨商店(東面)、19世紀用紅磚建造的具有鮮明俄羅斯風格的歷史博物館(北面)等宏偉的建筑一一展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紅場呈長方形,南北長695m,東西寬130m,不足我們的天安門廣場1/4大,紅場并不是紅色的,但它的確“很紅”。紅場是莫斯科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人。早在17世紀莫斯科從波蘭貴族軍隊手中解放出來時,勝利蛇就是從紅場開進克里姆林宮里,十月革命時,這里曾發生過激戰,工人和士兵從紅場攻下了克里姆林宮;十月革命后,紅場成為蘇聯人民舉行慶祝活動、集會和閱兵的地方。1918年11月7日,在紅場舉行了十月革命勝利一周年的活動,此后,每年的前蘇聯國慶節(11月7日)都會在這里舉行慶祝集會和閱兵式。最具有特殊意義的閱兵式是1941年11月7日的閱兵式,當時,德國法西斯的幾十萬大軍已經兵臨莫斯科城下,莫斯科面臨著歷史上最嚴峻的考驗。以斯大林為首的蘇共中央和蘇聯政府決定,依照慣例在紅場舉行了閱兵式,戎裝整齊的紅軍閱兵隊伍威武地走過觀禮臺,走過紅場,直接開赴戰場去戰斗。這次閱兵式充分地顯示了蘇聯人民抗擊法西斯的頑強決心,同時也極大地鼓舞了同法西斯浴血奮戰的蘇軍將士。而1945年的閱兵式則是勝利的閱兵式,蘇軍戰士在通過列寧墓時,將德軍的旗幟拋擲在地上,顯示了衛國戰爭所取得的偉大勝利。紅場可以說是一面鏡子,她客觀地反映出了前蘇聯70多年的歷史,如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紅場的閱兵式不單單是為紀念革命政權的誕生,而且也是在向世界各國人民炫耀其強大的軍事實力。再如,到了戈爾巴喬夫時代,紅場則成為了各種政治力量“民主辯論”和宣泄不同政治觀點的場所。
紅場是個極富魅力的地方。這里有15世紀的古建筑群,有安放列寧遺體的陵墓和無名英雄墓。過去每逢節日的晚上,紅場總是燈火通明,照亮了克里姆林宮和塔樓的所有部位,節日焰火騰空而起,人們都喜歡在這里歡度美好的時光。青年人結婚時也要到紅場,向無名英雄墓獻花。
列寧墓每周只開放兩次,我們來的很巧,正值列寧墓開放,陵墓外排著長長的隊伍,等著瞻仰列寧遺容的人很多。存包、排隊,緩緩地向前行進,除了不允許帶包和相機外,還要進行安檢。陵墓無論是結構還是色調,都顯得非常肅穆凝重,外面鑲嵌著貴重的大理石、黑色和灰色的拉長石、深紅色的花崗石和云斑石,深紅色代表革命旗幟的顏色,黑色表達了人民的永遠悼念之情,陵墓體積為5800m3,一半在地下,一半露出地面,墓前是凈重60噸、刻有“列寧”字樣的碑石,墓頂是平臺,兩側是觀禮臺。陵墓門口由兩名士兵把守,他們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給人一種莊嚴肅穆的感覺。克里姆林宮斯巴斯塔樓的自鳴鐘每隔15分鐘鳴響一次,使整個紅場倍增莊重氣氛,而士兵則要在大鐘鳴響之際進行換崗,分秒不差,這也是紅場一景。沿著黑色的大理石臺階而下,轉彎進入陵墓中心——悼念大廳。列寧安詳地躺在水晶棺里,身穿黃色上衣,胸前佩帶一枚紅旗勛章,四季常青的樅樹環繞在大廳的四周,大廳內靜靜的,沒有人說話,人們只是緩緩地前行,以沉重而又輕細的腳步來表達自己的思念。從陵墓出來,我們的心情很特別,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和感受。
我們沿著克里姆林宮宮墻緩步前行,靠近宮墻一側整齊地排列著許多有半身像的墓碑,碑下埋葬著前蘇聯已故的卓越政治家和一些國際工人運動領袖的遺體,宮墻下種有一排四季常青的樅樹,在宮墻墻壁里安放著蘇維埃先烈的骨灰盒,盒面上鑲有刻著他們的姓名、生辰和忌日的銅牌,我們從中很容易就找到了一些熟悉的名字,如尤里·加加林、勃列日涅夫等。
有著童話故事般外表的瓦西里·勃拉仁大教堂(建于1555—1561年),是一座由大小9座塔樓圓頂教堂組成的極富特色的建筑物。教堂結構獨具一格,中間高高隆起的一座塔樓略大,周圍八座略小,如眾星拱月一樣,構成一個精美絕倫的整體。9座教堂均為圓面塔樓,最高的為47m。各個教堂的圓頂形式都不相同,有螺旋形和棱形等;花紋和色澤也各異,有凸花、凹花等;有紅、黃、綠多種顏色,總之是五光十色,各放異彩。9座教堂的地基均相連,互有通道,曲折迂回,可能是為了防御敵人入侵克里姆林宮而修筑的地道。教堂當時并未開放,我們只好在它的周圍走走,教堂前面有愛國志士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的紀念銅像。在距離教堂的不遠處,有一座圓形高臺,那是沙皇時代宣讀詔書、判決書和執行死刑的地方,相傳1671年農民起義領袖拉辛就是在這座高臺上英勇就義的。
就在我們準備離開,去旁邊的商店時,紅場一角的炊煙吸引了我們,好奇心驅使我們走過去。到近前一看,原來是一個烤魚攤,幌子上寫的是“芬蘭烤魚”。烤魚看上去很可口,味道也很香、很誘人,可不知是為什么,我們一點胃口都沒有,反倒讓那一陣陣的炊煙熏得我們不得不趕快離開。
當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紅場時,我們都不由地三步一回頭。雖然紅場周圍的列寧墓、教堂、歷史博物館已離我們越來越遠,但紅場的形象卻在我們的心里更加明晰、更加宏偉壯觀。
(責任編輯/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