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建成
烹調佳肴越來越精細,佐餐輔料越來越繁雜,這就是當今飲食文化發展的一種趨勢。它給予了人們口福與美味,同時也累積出一系列現代文明病。面對這種狀況,醫學家、營養學家和食品專家們紛紛發出警告:沉溺于美食,對健康不僅無益,反而有害,它無異于加速自己的衰亡。于是,厭倦了物質文明的現代人在經過反思之后,開始響應醫學界和營養學界的倡導,飲食又崇尚回歸自然了。一時間粗食成了各國飲食方式中竟起的流派之一,且大有領銜飲食新潮之熱。
粗食,并不是要人們重新回到風餐露宿、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或是再回到以采食野果、野菜、野味來維持生命的狀態,它是一種現代意義上的選擇與革命。粗食的真意是:在簡單、自然的飲食原則中,調養生息。用巧思烹調粗食,在美味的咀嚼中,體驗與大自然合為一體的意境。
粗食,也并不能僅僅理解為粗糧。按照醫療飲食界釋:一種是指低糖、低鹽、低脂肪、不放化學添加物的食物,它可以使人能直接吸收植物的天然營養,促進健康;另一種認為,粗食是指谷類、蔬果、奶品三類食品,這些素食的多元組合,會使營養更為豐富,搭配更為科學。
無論是“三低”也好,或者是“三類”也罷,其實質都是為了讓人們吃到原味,吃后長壽少病。
首先,粗食含纖維多。有人做過調查,由于食細糧美餐者大多纖維素攝取不足,經消化,排泄大便的時間平均為28.4小時;而食粗糧等含纖維素多的食物平均為14.4小時,是纖維素加快了腸蠕動。此外,纖維素還對習慣性便秘、痔瘡、大腸癌、糖尿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其次,食用粗食,易產生飽腹感,可減少熱量的攝入,有利于減肥。不久前,臺灣營養專家提出,快餐漢堡包可導致食者過胖(尤其是兒童),主張恢復30年前的“番薯白米飯”作為現代人的營養食譜。
再次,粗食入口雖粗,但屬原味食物,具有天然的香氣,經過咀嚼會感到越嚼越香,誘人食欲。
第四,粗食能抗人體退化。有關專家認為,現代生活中,人們的飲食過于精細,致使頜面部及牙周組織缺乏生理性刺激和功能性鍛煉,從而減弱了咀嚼器官的代謝過程和發育潛力,明顯地造成了牙齒排列不齊及其他類型的牙頜畸型。因此,人們多吃些粗食,可以充分發揮人的咀嚼功能,使頜面部及牙周組織得到應有的生理性刺激和功能鍛煉,從而增強頜面的發育及牙周組織的功能和抗病力,保持牙周的穩固。同時,食不厭粗還可減少牙周病的發生,推遲牙齒及牙周組織的衰老過程,這也有利于健康長壽。
(責任編輯/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