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張唯誠
1879年的一天,在西班牙北部桑坦德郊外的一個洞窟——阿爾塔米拉洞窟的入口附近,地方史愛好者瑪爾賽利諾·德·薩烏特拉正在從事挖掘考察工作,他5歲的女兒瑪麗亞則在他的身邊玩耍。
不久,瑪麗亞對父親單調的工作感到厭倦,于是一人悄悄地溜進洞里。她向縱深處走了幾米后。中見一個寬敞的、類似大廳的地方出現在她的眼前。突然,她抬頭看到了拱形的天頂上竟然還有一些有趣的圖畫。
“爸爸,快看,那上 面有牛!”瑪麗亞驚喜地叫道。這是沉寂了上萬年后,舊石器時代最令人驚嘆的藝術品首次呈現于現代人眼前時的一剎那。
聽到女兒的叫聲,薩烏特拉跑過來。他用燈照了照天頂,那上面確實畫著許多野牛,或奔跑、或跳躍或蹲坐……姿態非常生動逼真。他很快意識到這些畫出自舊石器時期的古人類之手。
研究表明,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是跨越阿修爾文化時代到馬得雷諾文化時期的作品,由舊石器時期的克羅馬尼翁人所作。經碳14測定,洞窟大廳中的壁畫完成于約14500年前。
阿爾塔米拉洞窟由很多洞穴和通道組成,全長約300多米,在整個洞窟的不同地方都能看到壁畫,它們分別完成于不同的年代。
大廳中拱形天頂上的壁畫最引人注目。那些動物大小約2米,以野牛為主,也有馬、野豬等。看得出來,為了加強動物特有的力度和躍動感,作者充分利用了巖面的縫隙、凹眼和隆起的塊面,所有的畫都具有相同的筆法和節奏。創作者對木炭線條的厚重運用,對巖面的力度把握,輪廓的勾勒技巧同出一轍。壁畫線條多從頭起筆,至尾,至后足,然后再回到頭部,又至前足和腹部,最后收筆。筆調蒼勁有力,沒有任何修改的痕跡。根據這種一氣呵成的風格,科學家認定這些畫由一人完成;一位誕生在14500年前舊時器時期的藝術大師。
雖然洞窟中昏暗無光,但洞內并未發現煙火的痕跡,要完成這樣龐大的創作,當年的畫家是怎樣工作的呢?后來,人們在地上和墻壁處發現了很多骨頭和一種叫藤壺的甲殼動物殘骸。經研究表明,遠古時期的作者居然知道用動物骨髓和植物纖維制作燈芯,用粘土制作燈具,然后在這種無煙的油燈下完成了他永傳于世的杰作。
14500年前,地球正處在冰川期,歐洲大陸的廣大地區被冰雪覆蓋。當時的人類住在洞穴里,靠狩獵、捕魚和采集植物充饑。嚴酷的環境使當時的動物披著厚厚的毛,這在畫家筆下的長毛象、野牛、馴鹿等壁畫中被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有一點令人很疑惑,這些畫是干什么用的呢?它們有些什么意義呢?從作畫的地點看,那里漆黑無光,有些畫甚至很難看到。科學家認為,這些畫顯然不是為了畫給人看的,它不是簡單地描繪狩獵場面,里面恐怕多少有些宗教和符咒的含義。
阿爾塔米拉壁畫的發現令世人震驚,它與因米開朗基羅的壁畫而聲譽倍增的梵蒂岡宮米斯特拉教堂一樣聞名于世,被人們稱之為“史前時代的米斯特拉教堂”,世界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欲一睹為快,因而使得壁畫面臨著被侵蝕破壞的危險。1982年,為了保護壁畫,阿爾塔米拉洞窟被封存了起來。直到今天,要想目睹壁畫的真跡恐怕還得等待幾年。不過在洞窟旁的博物館里,游客仍可看到足以亂真的復制品。
原先的科學家一直認為,住在洞窟中的原始人不可能畫出類似現代人的圖畫,他們處在人類的蒙昧時代,其藝術才能是有限的。然而,阿爾塔米拉壁畫的發現使這種觀點不攻自破,它無可辯駁地證明了史前時代的人類具有和我們現代人同樣優秀的思考能力和藝術才華。當然,要完全徹底地了解阿爾塔米拉壁畫的奧妙所在,還有待人們作進一步的探索。
(責任編輯/錢利群)